林玖提出了一個好問題。

方田猜測或許是因為林玖一直附在自己身上的緣故,以至於她也看見“未來”的景象。

可是他一時間無法回答對方的疑問,剛才他所看見的“未來”在感官上無比真實,並且在邏輯上也順利成章,依照他自己的設想,如果真的能推翻“公司”,之後他便會按照他們最初的構想, 建立一家妖怪幼崽飼育機構,在收養妖怪幼崽的期間,對於這世上種類繁多的妖怪進行深入的研究。

在方田看來,妖怪和人類的共存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

人類對於妖怪的恐懼更多在於未知,因此只要能夠製作出一份詳細的妖怪圖譜,便能從一定程度上消除這種恐懼。

這是來源於他內心深處的想法。

他剛才所看見的“未來”有可能是真的,更重要的是,他希望“希望”成真。

這一刻, 方田終於明白了為什麼希望之屋的成員們每週都會猶如最虔誠的信徒一般來到這裡, 指引著他們的並不是某種洗腦手段,而是來源於他們內心深處對於未來的憧憬。

只要他們在接下來的一週時間裡,完成了類似於“禁止偷盜”的要求,便能在下週回到這裡,繼續沉浸在美好的未來之中。

方田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經看過的一部電影。

在那部電影裡,存在著一種名為造夢師的職業,他們能夠進入到人們的夢境之中,製造出沉睡者希望看見的景象,而長期沉浸於夢境世界的後果就是逐漸難以區分出現時和夢境的差別,他們寧願相信夢境世界中的一切是真實的,而回到現實則成了他們“醒來”的過程。

無論懺悔室給每一個前來禮拜之人提供的真正未來還是虛幻的夢境,它都成功地讓參與者沉浸其中,甚至讓他們遺忘了自己所經歷的苦難。

緊接著,方田忽然間想到了什麼, 說道, “林玖,你試試能不能侵入希望之屋的資料庫,我想知道報名者之中究竟有多少人成為了他們的信徒。”

他意識到, 這就是辨別預言和夢境的關鍵。

林玖點了點頭,約莫一刻鐘之後,她便帶回了調查結果,“來參加過一次活動後就成為了希望之屋活動固定成員的超過了七成,而在這七成中,超過九成都堅持到了最後……不過,這只是他們表面上給出的資料,像龔行易這樣的人,並沒有被記錄在裡面。”

出於好奇心的趨勢,她順手查了一下龔行易在希望之屋裡所留下的資料。

“在希望之屋的記錄中,龔行易被劃分到了另外不到一成的人數之中,上面說他在參加到第十七活動的時候選擇了退出。”

龔行易退出希望之屋的時間在一個多月之前,這是一個相當微妙的數字。

從邏輯上來說,退出了希望之屋一切活動的龔行易,由於遇到了時常出現在他們公司附近酒吧的趙悠,情緒在一個月的時間裡急劇惡化,從而選擇了自殺,這完全能解釋得通。

就算警方事後根據死者生前調查到這裡,也不會對希望之屋產生懷疑。

“於是我又查了一下,幾乎每一個治療失敗,最終因抑鬱症而自殺的人,幾乎都在一個月或者更久之前和希望之屋斷絕了關係,而希望之屋也給予了他們不建議退出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