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郡城內 (上)(第1/3頁)
章節報錯
進了河內郡城,他們一行人並沒有被安置在流民聚集區,而是直接被領進了司馬家的庭院。
高達這才知道了,原來河內司馬氏在河內郡不但有影響力,還是當時的大漢排的上號的地方豪族。
雖然不比四世三公的袁氏和楊氏,但也是那個時期東漢士族社會里名震一方的門閥世家。
河內司馬氏目前當家的家主,是曾擔任過洛陽令的司馬防,但整個河內的家族大小事務卻早已經交給了司馬懿來打理。
司馬防有八個孩子,除了司馬懿,還有老五老六老七老八留在了河內,長子司馬朗早幾年便去了洛陽為官,所以河內郡的司馬氏一直都是司馬懿在主持著大局。
年少時,司馬懿便與陳爾公子互為同窗,長大後,一個去了邊軍,一個棄了當官的機會做了商人。
他倆打小關係就好,早年陳禮又和司馬防是摯友,後輩自然就常有走動,所以河內計程車族間才會流傳著司馬陳氏兩相傳的話語。
如今黃巾賊眾暴亂,在短時間內殘害了不少當地的鄉紳豪族,這才讓一直以來窩裡斗的幾個地方大族徹底的摒棄了前嫌,與陳氏聯合在了一起。
當然也有一些瞧見了風向的地方豪族,早在黃巾眾勢力漸漸做大的時候,悄悄成了他們的同夥。
這些地方豪族,不惜捨棄鄉間的田產家資,也要攜家帶口斡旋在兩股勢力間,左右逢源。
早些年,河內的陳氏並不是當地的大姓,相反卻是因為陳禮當上了當地的郡守後,才漸漸發展成瞭如今的陳氏。
河內的陳氏與汝南陳氏是同一脈,陳禮也是從汝南陳氏的旁支脫離出來計程車族。
因為汝南黃巾作亂,許多陳氏的子弟才相繼來了河內。
而趙升想要投奔的陳氏,更準確的來說,只是陳氏嫡子,郡守陳禮的次子陳爾。
因為曾在軍中打過幾次交道,且兩人又曾是同一批退伍的老兵,趙升才覺得能到河內碰碰運氣。
同是返鄉的老兵,兩人的待遇確實天差地別。因為趙升出身卑微,即便曾經破格被提拔成了下級軍吏,回到鄉里卻也只能得到一些名義上的禮遇。
可在邊軍實打實帶過兵,又立過些許戰功計程車族公子陳爾就不同了。
他透過家族的關係,再加上洛陽城中當官的兄長陳玄的幫助。
幾乎是退伍的同一時間,就被朝廷受封到了河內郡守內,任職河內郡兵曹一職,等於是迴歸原籍,且主管了一郡兵事器械的地方要職。
不同於當將軍的陳爾,陳禮的長子陳玄,是京中十分有名計程車人,只不過在洛陽官場上,陳玄一直是大宦官張讓手底下親近閹黨一派的代表,才讓遠在河內的生父陳禮十分的憤怒。
只不過老人家也沒有因為氣節而失了理智,他知道自己這個官,就是當年的長子求來的,所以這些年來,他一直兢兢業業的想要造福一方百姓。
奈何偏偏在這個時候,黃巾暴亂來了。
雖說河內郡的形勢沒有周邊的幾個郡城那麼不好,卻也在暴亂髮生時,丟掉了不少地盤。
這幾年邊關戰事太多,河內郡的兵力早被朝廷徵召出去了,逃難而來的流民又因為長時間積累的矛盾而追隨了造反的黃巾眾,而讓河內的形勢變得更加的複雜。
這些流民往往聚眾而居,或在城內受盡了當地百姓唾棄,或被驅趕到鄉野,當時幾乎整個大漢州郡都是這樣無家可歸的流民百姓。
前一段時間的下河縣城,就是因為這些流民難民的倒戈才導致了一個有重兵把守的縣城,竟不到一日就淪陷了。
當時的下河縣城,距離郡城不算遠,卻是郡城地界一處極其重要的河道樞紐。
丟了下河縣,又丟了下河縣周邊的幾個鄉里,等於是切斷了郡城與南線大多數城池的聯絡。
也正是因為如此,郡城周邊的幾座大城才會一直在盤查黃巾奸細,緊閉了城門。
高達他們到來時,正好是郡守出城巡視周邊的緊要時刻,城中的幾個大族剛清洗了一遍城內的流民。
所以進城時,街道上幾乎看不到什麼百姓。
也正因為如此,高達他們一行人進城時,才會隱約的察覺到這個城裡,蔓延著某種令人不安的氣息。
作為河內最大的幾個家族之一,陳氏與司馬氏也是這次肅清行動的默許者之一。
雖然數日間清洗了城內不少黃巾眾的釘子,卻也實打實的禍及了不少無辜的百姓。
河內的形勢雖然表面上還能在控制之中,但除了大一些的城池外,遠一些的鄉里縣城幾乎都出了問題。
河內大族的勢力,又一般都聚集在大城內,他們都是逐利在河內數十年的姓氏,關係錯綜複雜,但為了不像一些豪族一樣成為黃巾眾劫掠的物件。
此刻的河內大族,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團結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