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Kpop star(第2/2頁)
章節報錯
谷鶄雖然有節目效果因素,而且這三個人也不能完全代表各自公司的全部實力,比如,SM的俞永鎮,YG的Teddy就沒來,這些人才是幕後的核心人物。
但偶像是一個要求很多的職業,音樂實力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少年想看看各家選人的風格和角度,自己也從中多學習一點。
雖然韓國的偶像行業有成熟的產業鏈,也被稱為源源不斷生產明星的流水線,但是易浩彥不這麼看。
他認為每一個走紅的偶像組合都有其特別的一面,不是可以輕鬆複製和替代的存在。
雖然資本會傾向於批次生產的產品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可控性,但偶像畢竟是人。
人不是可以輕鬆批次複製的工業品。
沒有自身靈魂的偶像或許能夠憑藉成熟造星模式在市場中生存,但這樣走不遠的。
這是易浩彥第一次看韓國選秀。
之前一直不看是因為覺得韓國的偶像產業已經很成熟,從練習生到出道的一條龍服務都很專業。如果有好的苗子早就透過各個經紀公司的練習生渠道被髮掘了,怎麼會還需要出來選秀?
然而看了節目,少年很意外。
想做歌手的不只是練習生,還有很多行業內的人。
比如聲樂老師。
除了教授學生,有時候也為經紀公司做伴唱和導唱。這些人和偶像們距離很近,也屬於龐大後臺工作人員的一部分。相比臺前的偶像來說,這些人的收入和受關注度要少的多,自然也會有走到臺前的想法。
而且單就唱功而言,很多偶像還比不上這些人。
除了業內的從業人員,還有很多的地下音樂人。
所謂地下,不是不想出名,而是受限於平臺和商業模式,無法出名,也沒什麼錢。大部分地下音樂人都是用愛發電,平時都需要做其他工作養活自己。這些人也很有實力,無論是唱功還是舞蹈。而且由於現場表演經驗豐富,這樣的參賽選手往往比練習生更遊刃有餘。
更多的是有練習生經歷但是沒能成功出道的人。
韓國的偶像出道競爭極為慘烈,大量的練習生在付出了數年的時間之後無法出道,這樣的選秀節目自然也是她們夢想中的機會。如果能被三大經紀公司看中,改變命運不在話下。
還有一些熱愛音樂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成為練習生的人,這部分有許多海外背景的選手,節目組選擇這些人其實也有自己的考量。
一方面,所謂Kpop,本質上還是pop。
&nusic(流行音樂)19世紀末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從音樂體系看,流行音樂是在叮砰巷歌曲、布魯斯、爵士樂、搖滾樂、索爾音樂等美國大眾音樂架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音樂。
所以作為燈塔國盟友的韓國,受美國文化影響很深,許多歌曲和演唱形式都是學習的美國流行音樂。美國是pop的發源地,也是Kpop發展的終極目標。
另一方面,韓流國際化是韓國的國策,這涉及到廣闊的國際市場利益。
畢竟僅靠韓國本土的市場不可能養活這麼多從事娛樂業的從業者,所以韓國政府必須想辦法擴大韓流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這種想法從上到下貫徹到了韓國的整個娛樂行業。
《Kpop Star》就體現了這種思路,海選就去了海外,還特別選擇了好幾個有海外背景的選手的片段播出,無論最終透過還是沒透過,無論實力好壞,這種事情都可以用來宣傳韓流的國際影響力。
不過,說實話,第一期看完,易浩彥意識到自己的確小看了韓國娛樂產業的成熟度和完整度。
除了練習生之外,依舊存在很多非常有才華,或者訓練有素的人。
這些人或許不能成為偶像,但是作為歌手或者其他表演者,依舊有自己的獨特魅力。
正是這些多才多藝又默默無聞的人加上龐大的練習生群體,一起組成了韓流產業的基礎。
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上去挑選和培養包裝那些擁有天賦的人才,才讓Kpop逐漸成為了世界範圍內最受歡迎的音樂形式之一。
不過,話又說回來。
看完第一期節目,各種各樣的選手都亮相了,易浩彥沒發現讓自己眼前一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