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發電的缺點在於不夠穩定,風力發電更是如此。

因此楊逸在基地裡建了一個巨大的沼氣池,用沼氣節約燃料消耗,也可以清理一部分基地裡的垃圾。

不過,沼氣池在戰爭中很危險,一旦被引爆,有可能會引起很大的麻煩,因此在建造沼氣池的時候,楊逸不得不動用了大量寶貴的高標號鋼筋水泥,以儘可能增強沼氣池的強度。

雖然還是很危險,聊勝於無也總比放任不管好一點吧?

儘管使用各種手段,但基地裡的電力供應依舊缺口很大,日常生活中,每戶白天只能供電1個小時,夜間2個小時。

在找到新的,充足的能源之前,這已經是極限了。

實際上,從這邊的情況也可以看得出來,人類如今整體的狀況相比末日前有多麼糟糕——楊逸做了這麼多準備,最起碼的物資缺口卻依然這麼大,世界上除了華夏之外的國家,又能拿什麼恢復工業生產?

沒有工業,農業又哪來的力量養活剩餘的人口?

實際上,現在就連華夏的情況都不太妙,國外石油進口已經基本斷絕,國內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產能,以及人造石油工業。

問題在於,隨著總動員不斷加深,國內連煤炭都不夠用了,自己生產的那點石油,對於世界第一工業國來說更是杯水車薪。

讓華夏領導人犯愁的是,他們已經意識到,將來戰事加深,華夏可能要負擔起所有人類倖存者的大部分後勤工作,到時候,資源缺口必然會進一步擴大。

目光放回楊逸基地這邊。

老人小孩都要負擔大量工作的時候,青年男女自然也不能閒著。

基地所有年輕人都以小隊的形勢行動,除了出擊打喪屍收集物資外,青年男女在基地裡也要承擔最重的工作——加固基地城牆,沿著城牆挖壕溝,清理外部射界等等。

這些都是重體力活——除非絕對必要,否則楊逸不可能給工程機械分配油料,所以這些土木工作大多需要依靠人力一點點完成。

目前楊逸基地裡有將近6千人口,其中3千是青年男子,2千女性,1千老人孩子——不論楊逸再怎麼來者不拒,末日之後總是成年男性倖存機率大於女性大於老人孩子的。

基地裡理所當然的實行物資配給制度,而且,儘管室町和文珺一開始試圖爭取平等分配,但最後實行的還是有巨大差異的分配製度。

楊逸把基地裡所有人按照工作強度和性質,劃分為12個等級,從低到高,最低階等級的配給只能讓人吃個半飽。最高等級的人甚至可以用配給的電力打電子遊戲。

當然,目前基地裡沒人能達到12級,連楊逸自己都不行,這個12級待遇也只是吊在驢子眼前的胡蘿蔔而已。

只不過,每天只能啃飯糰還吃不飽的1級和天天有肉有水果蔬菜的10級(楊逸的級別),差距依然不是一星半點。

不是沒有人對此提出抗議,但楊逸對此並不在意——想要更多的配給就得做出更高的貢獻,只會嘴上喊平權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