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旋轉模擬重力艙裡,航天員使用跑步機的時候基本不用栓繩了,只要動作規範就能跟地球上一樣跑步,就是稍微飄一點。

不過栓繩之後效果更佳。

睡覺可以躺著,可以感受床墊的柔軟,可以蓋一個薄薄的被子,不用找個睡袋把自己捆起來。

模擬重力艙的洗手間才叫真的棒!

雖然它還帶有一定的太空屬性, 比如馬桶還是要主動的抽空氣,讓排洩物朝下走,但是相對於失重狀態下的排洩,那已經相當好了。

還有洗漱環節,比如洗澡,失重狀態下就不叫洗澡, 只是拿溼毛巾擦一擦。

現在在模擬重力艙裡可以洗澡了, 水確實是自上而下的流動的,非常爽。

吃飯的時候可以坐的穩穩當當,不用擔心吃著吃著就飄了。

也不用擔心食物殘渣四處飛散,甚至飛到你嗓子眼裡,讓你咳嗽不止。

端著碗喝湯的感覺真不錯,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油煙氣體分離再利用的技術,簡直完美,讓他們可以在空間站的模擬重力艙裡炒菜做飯吃!

剛出鍋的太空炒菜,誰吃誰知道!

0.4g的重力能做到的事太多了,比月球重力強很多,之前空間站的航天員們還羨慕在月球前哨站裡的同行能安穩的坐著吃飯,沒想到現在他們也可以了。

並且更好。

這些顯性的好處還不是最重要的,隱性好處才是模擬重力艙被研發出來的核心動力。

眾所周知,太空旅行可以探索未知,體驗冒險和刺激,還能滿足人類對新奇事物的求知慾。

但這僅僅限於短時間的太空旅行。

實踐證明,長期處於失重和真空環境中的太空飛行對航天員的身體會造成嚴重傷害, 比如導致肌肉萎縮或患上癌症等。

目前,航天員在太空裡停留的最長時間是400多天,在未來的太空探索中停留在太空中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所以必須瞭解失重、高真空、溫度波動大和高能量輻射的太空環境是如何影響人類健康的,並且還要一一克服它們。

失重會引起心血管功能的改變,之前已經說了,會變得臉大脖子粗。

這是在太空飛行過程中,航天員的血液和其他體液不像重力條件下那樣慣常地流向下身。

相反,下身的血液會回流到胸腔、頭部,能引起航天員面部浮腫、頭脹、頸部靜脈曲張、頭痛、鼻咽部堵塞,還有身體質量中心上移等問題。

在最初幾天,航天員還會患上運動病,又名空間運動病,它類似於其他任何形式的旅遊疾病,是指乘坐交通工具時,人體內耳前庭平衡感受器會受到過度運動刺激。

這種時候前庭器官會產生過量的生物電,然後影響神經中樞,最後出現出冷汗、噁心、嘔吐、頭暈等症狀群,還伴隨著胃不適及嘔吐等症狀。

要是戴著頭盔,甚至能直接吐在頭盔裡,那場面才叫刺激。

在地球上, 發生運動病可服用藥物減緩症狀, 但在空間站上,即使造成更嚴重的空間運動病航天員也不能使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