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團隊在這裡採用了大規模機械化的種植方法,將約束材料撒佈在沙漠表面,加入適量的水,用旋耕機進行旋耕,多旋耕幾遍,使其均勻,幾天後就開始種植。

但是,工作不是一帆風順的。

他們最初進行的3次大規模播種試驗都以失敗告終,不是大風將剛出生的幼苗連腰吹斷,就是沙子把幼苗全部淹沒。

後來,科研人員發明了一床“小被子”,用薄薄的一層穀草蓋在小苗上,既透氣又防風沙,小苗們才得以成長。

這樣果然好多了。

當試驗成功的時候,試驗基地長成一片寬約800米、綿延近4千米的綠洲。

大約70多種植物長勢良好,高粱、苜蓿等作物豐收,西瓜、茄子、西紅柿等瓜果蔬菜產量高、口感好。

由於植物長勢太好,結出很多瓜果,吸引了狐狸、兔子、老鼠來基地覓食,工作人員不得不想盡辦法滅鼠。

更厲害的是,科研團隊專門留下了一塊無灌溉的試驗地,他們在這裡種植的沙蒿、沙打旺都順利發芽存活。

這意味著基地的生態得到了有效恢復,在沒有人工灌溉的條件下,耐旱的植物仍然能夠存活。

透過試驗,試驗區的經濟性得到驗證,與常規沙漠治理方法相比,該技術具有成本低廉、節水明顯、環保安全、推廣快的特點,離水源較近或有充足地下水的沙漠都可以實現“沙變土”。

而且,一次新增長久有效,這是因為黏合劑本身就有耐久性,且長出的植物根系腐爛了之後,又成為新的約束,形成生態的良性迴圈。

只是這麼好的技術依然沒有改變現有的沙漠格局,甚至大多數治理荒漠化的手段依然是傳統手段。

為什麼?

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的是這項技術可以改變沙土的物理黏合力,但是卻無法改變沙土本身的肥力,也就是它短時間內變不成可以耕種的“土壤”。

它需要在前幾次耕作的時候人工施加水肥,持續幾次,加上植物生生滅滅幾次,變成腐殖質跟沙土混合到一塊了才可以。

第二個問題是缺水。

沙漠土壤化改造一定要用水,因為沙漠存不住水,使用粘合劑之後可以鎖住水了,但水從哪來依然是個大問題。

不僅製作粘合劑需要水,後期的植物生長都需要水,還是大量的水。

畢竟他們不僅種植了耐旱植物,還種植了大量的經濟作物。

全程從其他地方運輸?

在城鎮或河流湖泊旁邊還好說,要是距離遠了呢?

那成本就蹭蹭的往上漲。

所以試驗地點是否有水,已經成為其擴大種植面積的重要制約條件。

相關的專家就表示:“沙漠土壤化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經濟系統工程,需要充分的科學論證和滿足必要的條件,如滿足灌溉要求的水等。”

“該項技術的重點在於遏制沙漠化的趨勢,改善沙漠化的土壤,如果效果好,可以在經濟條件、水資源狀況、生態平衡等多方面考慮的基礎上進行推廣。”

還有就是整個過程都需要科研人員和高技術人人員的參與,並且要精耕細作,需要操作各種裝置,一般人根本無法參與這樣的工作,嚴重限制了它的規模化運作。

而從現在的情況就可以看出來,這項技術在經濟上是顯然是沒透過,所以沒有大規模應用。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技術上沒透過,所以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麻煩。

如果技術夠先進的話,肯定不用搞得那麼複雜。

就像現在李未來展示的技術一樣。

它最核心的東西有兩個,一是“超級沙漠苔蘚”,二是“超級營養液”。

苔蘚是用科技手段變異的,讓它的生命力更強,可以在最惡劣的環境裡存活,並且根系發達,纖維眾多,可以固定最上層的沙子,讓什麼風都吹不動。

營養液的成分比較特殊,裡邊含有水分和特殊營養,它可以讓超級苔蘚快速生長和死亡,生長的時候根系和纖維可以固沙,死亡之後腐爛了可以改變沙漠的組成成分。

別人都是往米的摻沙子,它卻是往沙子裡摻“米”,用植物殘體堆積層和腐殖質層讓沙漠往土壤的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