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死亡湖試驗場(第1/3頁)
章節報錯
傳統的沙漠改造方式可不好走,不過人們還是總結出了三種方法。
第一種是工程方法,最著名和常用的是“草方格沙障”,也就是用正方形的麥草牆來固定沙土,通常用於沙漠公路兩旁,缺點是在風沙過大的地方收效甚微。
第二種是化學方法,即在沙表面噴灑固沙劑, 將沙體表面固化來防止沙子流動。
第三種則是大家熟知的植物方法,例如種植沙生植物,並採用滴灌技術來保持土地水分,這對沙化治理有一定的效果,但由於沙體中植物難以生長,其成本極高,難以大規模推廣。
想要治理沙漠, 那麼最大的問題就是沙子的分散性和流動性, 於是人們想著,要是能“點沙成土”就好了。
你還別說,前些年還真有人實現了。
國內的一個研究團隊仔細地分析了土壤的力學特性,發現土壤具有兩種力學狀態。
分別是干時的固體狀態和溼時的流變狀態。
並且這兩種狀態能夠相互轉化。
由於土壤的這兩種特性,使得土壤有自修復和自調節兩種功能。
其中自修復就是土壤在干時的固體狀態下開裂破壞,吸收水分後能夠變為流變狀態,從而可以修復破壞的土壤。
它是穩定、持久的,是使土壤生生不息的前提。
自調節即土壤顆粒排列的改變不會破壞土壤的性質,也就是土壤隨便怎麼捏合,其性質不變,只有這樣土壤才能讓植物生長在其中。
並以“溫柔”的力保住植物,成為植物的理想載體。
接著,他們探討了土壤出現這種形式的原因。
他們認為這是因為土壤有“永珍結合約束”的特性,即土壤中任何兩個顆粒從任何方向都能夠結合,從而使得土壤擁有自修復和自調節的生態力學特性。
正是這種約束使土壤施以溫和的力“抱住”植物根系,維持植物穩定,並且能夠保水、保肥和透氣。
但是沙粒間不具備這種約束,所以表現為一盤散沙。
如果能讓沙粒間出現這種“永珍結合約束”, 那麼“沙漠土壤化”就有可能實現。
在此理論基礎上, 它們首次提出“沙變土”的原理。
要想將沙變成土壤,就需要給沙子“永珍結合約束”。
最終,經過反覆實驗,他們從植物中提取了一種植物纖維黏合劑。
將一桶水澆到普通沙地上後,水會迅速下滲。
而將這種黏合劑混合到沙子中,再加入同樣規模的水,2分鐘左右,原先金黃色的沙子就變成了深褐色,摸上去很有黏性,手握住並不會散掉。
混合好的“土”圍成一個凹坑倒入水後,水也不流失。
甚至他們還在實驗室開展了為期3年的種植試驗。
首先他們在陽臺、屋頂進行了小範圍的試驗,初見成效後開始了更大規模的試驗。
他們找來一塊地,先在地面上鋪30厘米厚的碎石,再在碎石上鋪30厘米左右的建築沙,然後覆蓋10~20厘米、加入不同黏合劑形成的土壤化沙子,在上面種植了玉米、紅薯、蘿蔔、油菜。
結果是成效顯著,植物長勢喜人。
經過幾年試驗,該團隊覺得技術已經基本成熟, 決定進行實地沙漠土壤化生態恢復試驗。
他們在沙漠裡搞了一個25畝的試驗田, 這裡因年均降雨量很少,而且風蝕嚴重,是繁星最難治理的沙漠之一。
既然要搞,那就最困難的開始,如果這裡都能成功,那麼所有的地方都是小意思。
當他們將植物纖維黏合劑加入沙體中後,沙子當即固定,並表現出持久的抗風蝕能力,這跟之前的試驗資料非常匹配。
試驗地種植了玉米、小麥、向日葵、觀賞草等70多種植物,結果長勢旺盛,並開花結果。
蛙類、鳥類和許多昆蟲在兩個足球場大的沙漠綠洲中安了家,狐狸、獾、野貓也不時光顧其中,沙漠實地試驗取得成功。
這裡成功之後,研究團隊搞了一個更大的,足足4000畝的種植試驗!
最初的時候這裡荒涼得連一株枯死的植物也沒有,除了沙還是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