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衛星的故障可能導致電視訊號異常,增大天氣預報的誤差,造成飛機無法正常航行,或者人們意識不到的一場龍捲風正在逼近。

可如果不僅僅是故障,而是直接被撞成了大量碎片,且碎片數量之大使其足以與其他衛星相撞,而碎片數量也由於連鎖反應越來越多。

最終,整個軌道可能會因為碎片過量陷入癱瘓,甚至是鎖死人類離開地球走向星空的道路,徹底把人類禁錮在地球上。

所以人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太空垃圾的問題,甚至都有一些成果了,不僅能解決攔路虎,還能變廢為寶。

在地球上人們可以“肆意”的浪費,但是到了太空裡,人們必須斤斤計較……哦,不,應該是“剋剋計較”,能回收利用的就絕不從地面“發貨”。

成本太高。

無法控制的時候,那些航天器的殘骸就是太空垃圾,要是能回收利用,那它們就是寶藏。

設想中,透過修復、再利用或回收地球軌道上的衛星和“太空垃圾”,它們還原出來的材料可以用來建造未來的航天器或探測前哨站。

不僅減少了太空垃圾,還縮減了成本。

徹底不能用的,那肯定是回收。

有些只壞了一部分的,比如核心沒問題,但外殼和部分線路出現破損的,只要換個新外殼和新線路就又是一個新裝置。

而且還能以舊換新。

比如太空裝置的太陽能電池板效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但只要把太陽能板翻新一下,或者直接換一個新的,再補充點燃料,它就又能發揮作用了。

這都比重新發射一顆新的裝置成本低得多。

繁星空間站二期工程裡的“工業區”就是幹這個的,等它建成的時候,一定會讓全世界大吃一驚。

同時也會讓太空裝置的設計與製造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至於要在地球上做的“環境再造”,到了太空就是“生態圈”了。

往簡單了說,就是在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改造出一片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不僅要有花草樹木,還要有可迴圈的空氣和水源等。

再往大了說,就是“星球改造”。

直接把一顆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改造成“第二地球”。

要說生態圈什麼的,人類以前還真搞過。

就在自由聯邦。

在實現人類首次登月以後,人們便開始幻想太空旅行和太空移民,在這種情況下,自由聯邦科學家便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如果我們能模擬出人類需要的生活環境,那麼就可以在外太空“克隆”一個地球!”

這種瘋狂的想法一經問世,便引起了一位富豪的興趣,他就是當時大名鼎鼎的石油大王——愛德華p巴斯。

於是這位富豪便斥巨資,準備在自由聯邦亞利桑那州的沙漠裡建造一個“克隆地球”,並將其命名為“生態圈2號”。

為什麼不是生物圈1號呢?

那是因為1號生態圈就是地球這個超級巨大的生態圈,所以那個小小的、位於地球上、在一個沙漠裡的生態圈就只能叫2號。

“生物圈2號”總共耗資約1.5億聯邦幣。

還是30多年前的聯邦幣。

它的主要建築材料為白漆鋼樑和密封玻璃,建築的總佔地面積為1.2萬平方米,總容量高達14.1萬立方米。

雖然有些人用白色的宮殿來形容它,但它實際看起來更像是一座溫室大棚。

在建築內部的設計,模擬了地球的常見生態環境,有海洋、雨林、沙漠、草原和平原等等,還有兩個人工生物群落——農業區和居住區。

當然,為了儘可能地模擬自然環境,“生物圈2號”內部有著多達4000種的物種。

這些物種也都來自世界各地,其中動植物就有約3000種,其餘的1000種都為微生物。

這個理想中的“溫室地球”建成之後就迫不及待地開始進行第一輪實驗,可這第一輪實驗卻遠沒想象中的那樣簡單。

“生態圈2號”建成的第一年,第一次實驗正式開始。

首次入住的是8名不同領域的科學家,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是相當厲害的,同時也認為,憑他們的知識,完全能夠在這種環境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