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科技雖然讓人類的生活變好了不少,但各種浪費和消耗也與日俱增。

但一兩個人好管,十個八個就不好管了,畢竟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想法。

更別說十幾億、幾十億人了,那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你要說節約和環保,少數的人會聽,可當人數以千萬計的時候, 那效果就不怎麼大了。

甚至會有因為從眾心理,原先很節約和環保的人也加入了浪費和汙染的行列。

“又不是我一個人這麼幹,大家都這麼幹。”

“我看大家都這麼做,所以我也做了。”

“就我一個人這樣,也沒多大影響吧?”

“大自然的淨化能力那麼強,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

“哈哈, 人類就是太看得起自己了……”

在這種情況下, 更高層也要做一個博弈,是先“開源”還是先“節流”?

這事怎麼說呢,反正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發展模式,繁星就選擇了先“開源”。

至於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那就用發展去解決。

本來繁星也是一步一步走的,結果實用科技突然出現,直接跟坐上了高鐵似的,嗖嗖的飛奔了起來。

開源?

有什麼比可控核聚變更牛批的嗎?

有了它,各種高耗能的工程就可以上了。

甚至之前因為高耗能,成品的用處也不是那麼大,最後計算出來賠本的工程也可以上了。

畢竟可控核聚變出來的電能非常便宜,而且規模越大越便宜。

能量便宜的,以前因為能量而賠本的事,就不會再賠本了。

而且有些東西不能單純的以賠不賠本來衡量,比如從廢品回收再利用到環保,然後從環保再到環境再造這一條龍。

而且巧的是, 這些東西正好也是航天工程需要的。

地球上不做環保, 其實短時間內影響不到人類的生存, 但是在太空裡不做“環保”,那麼人類的未來可就危險了。

人類對宇宙的開發正處於飛速發展的階段,但是由於航天技術的不成熟,人類利用最多的地球軌道已經變得越來越擁擠。

隨著星際鏈路衛星組網等大型網際網路衛星的發射,地球軌道上的衛星成倍增加,太空垃圾已經成為棘手的問題了。

據統計,包括工作衛星、“退休”衛星以及曾用於宇宙探索的舊火箭在內,大約有2.2萬個大型物體環繞著地球運轉。

如果把所有所有物體計算在內,上至宇航員在太空遨遊時丟棄的裝置,下至衛星碰撞產生大小約為1厘米的碎片,那麼地球軌道上大約有100萬顆太空垃圾。

而它們綜合起來的質量,可能有1億噸。

當然,這個數字可能只是保守估計。

因為隨著衛星和火箭發射數量逐年上漲,太空垃圾和可用航天器的數量還在快速增長,而它們之間相撞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

衛星的主要軌道有兩種,近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

近地軌道與地球相距約200至1000公里,各個空間站和數千顆其他衛星每90分鐘在此環繞地球一週。

地球同步軌道則位於3.6萬公里的高空,作用力使衛星停留在軌道內相同的位置。

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衛星相對於地球上方的某一點靜止, 因此這使得它們對天氣預報和通訊的作用巨大。

在地球靜止軌道, 當一顆衛星的生命接近尾聲時,其所有者會將其置於一個更高的“墓地”軌道上,使其漂浮在距離國際商定保護區約300至400公里處。

但是在地球靜止軌道中,只有80%的“退休”衛星能夠進入“墓地”軌道,剩下的20%則需緊急處理。

比如直接墜入地球大氣層,變成一些人許願的流星。

“墓地”軌道實際上相當於一個無人看管的廢棄垃圾場,明亮的閃光依稀可見。

在這個沒什麼人注意的地方,未用盡的燃料或未降解的電池可能引發衛星爆炸,而爆炸碎片將落回地球靜止軌道,並對軌道上的衛星產生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