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網友們確實很會分析,甚至很多事都分析的八九不離十。

李未來就是在帶著實用科技跟科技聯盟搞大動作,智慧車只是其中一環,真正要搞的則是智慧交通體系。

不過這玩意正在建設中,有一座試點城市的監控和交通節點正在聯網,城市的交通網路也在升級,包括人和裝置,所以現在就不說了。

因為六菱的智慧車沒有更多的訊息,大佬們分析了幾天也就沒得分析了,觀眾們看的時間會更多一些,但看完之後也就沒啥了,頂多就是私下裡再聊聊。

剩下的就是等明年的車展亮相。

根據六菱的說法,到時候見面就不是什麼概念車了,而是量產車,畢竟影片裡的車已經那麼完善了,並且光影片裡就在正式公路上跑了幾千公里,期間沒有出過任何事故和故障。

好在智慧車的熱度剛過去,另一個大熱度就來了。

長征九號首飛任務!

過了十一月進入十二月之後,長征九號開始頻繁出現在新聞裡,它被組裝了起來,站立在了巨大的活動發射平臺上。

這個巨大的活動發射平臺也是最新建造的,在它之前繁星國內最大的活動發射平臺是長征五號的活動發射平臺,高度近70米,而為長征九號建造的活動發射平臺更大,光高度就比前者高了一倍,達到了140多米!

長征九號活動發射平臺是繁星現在規模最大、承載能力最強、系統最複雜、技術最先進的發射平臺,哪怕在世界歷史中也排得上號,只有曾經的土星五號活動發射平臺能跟它相媲美。

為啥不說SLS火箭的活動發射平臺?

那是因為它用的就是土星五號的活動發射平臺,只是修復了一下,然後把紅色的漆面換成了銀灰色。

而長征九號移動發射平臺的塗裝跟長征五號移動發射平臺差不多,只不過長征五號的發射車看起來更“精緻”,長征九號的要“粗糙”一些。

因為長征五號的臍帶塔非常規整,而長征九號的臍帶塔類似於土星五號的臍帶塔,都是明顯的鋼結構。

或者說看起來就像土星五號的移動發射平臺一樣,就是塗裝不同。

整個長征九號超重型火箭移動發射平臺上整合了機械、電控、液壓、供配電、驅動控制、空調、環境保障、環境監測、影片監視、照明、加註、供氣等系統於一體。

而且首次設定了臍帶塔、擺杆、前置裝置工作間、尾端服務塔、加註管路、供氣管路、噴水管路等多項裝置,是機、電、液、氣一體化大型綜合性發射平臺。

將原來發射塔上的上百臺地面裝置整合在移動發射臺上有什麼好處?

原來的時候,更多的測試工作、連線工作,都是在固定塔上完成。

而現在,火箭的總裝、測試、跟地面裝置的介面關係,都可以在技術廠房完成。

這樣在運輸過程中就能夠保持介面不變、狀態不變,可以直接運輸到固定塔,然後三四天就能完成發射準備工作。

如此一來,火箭在發射塔的準備流程可以成倍縮短。

在長征九號活動發射平臺的上表面,有12根像柱子一樣的支撐裝置,這是火箭在發射臺上的“座椅”,來自長征五號移動發射塔上的技術,研製人員用了3 年多的時間開發出的“十二點調平技術”,可以讓火箭可以“坐”得又直又穩。

這不僅讓火箭受力較好,而且有利於火箭的瞄準、發射。

一般的火箭都是4個點支撐,但是長征五號的體積遠遠大於以往火箭,需要增加支撐點,所以研製人員借鑑了“三點調平技術”、“四點調平技術”,克服了技術跨度大、調整難度大等困難,研製出“十二點調平技術”。

這項技術完全是自動控制的,以後,操作人員只要一按鍵,幾分鐘就可以使長征五號火箭實現自動調平,安坐在發射臺上了。

而長征九號也採用了這個技術,因為它的結構跟長征五號類似,只是更大更重,所以“支撐立柱”也要更大、更粗、更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