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S火箭已經準備完畢!》

《SLS火箭可以起飛!》

《人類將再次登上月球!》

《自由聯邦50年後再登月!》

《自由聯邦將帶領人類再次登月!》

《自由聯邦,人類之光!》

吉塞尼裡的戰爭剛剛結束,人們就立即找到了新的熱點,或者說是這個熱點主動貼到人們臉上的。

當時很多人還在討論“蜂群無人機”和“獵豹戰甲”的事,突然間,社交平臺、新媒體、傳統媒體等等,好像所有的地方都出現了SLS火箭準備完畢,就要帶領人類再次登陸月球的訊息。

一般人直接開始看熱鬧,而一些內行人則擔憂了一下自由聯邦利用其通行全世界的社交平臺影響世界輿論的能力。

沒辦法,有的國家甚至沒有自己的網路和社交平臺,全部都是用的自由聯邦的東西,人家說什麼是什麼,讓你看你什麼你就看什麼。

甚至別說那些小國家了,連歐羅巴那些發達國家也是一樣沒有,它們只要是想搞自己的大網際網路公司,鐵定被自由聯邦制裁。

所以沒辦法,面對自由聯邦網際網路社交平臺和巨型網際網路公司的長驅直入,它們能做的就是罰罰款,然後繼續讓這些玩意胡言亂語。

這好像是一個無解的東西。

然後這些內行人才開始看熱鬧。

而SLS火箭這是,也有內行人搞科普。

眾所周知,SLS火箭的研製已經嚴重拖期,即使按照聯邦宇航局自己的進度表也超時了,不僅延期了好幾次,甚至還有進一步延期的可能性。

很多人覺得繁星這邊努努力,搞不好兩邊能一塊登月。

現在怎麼突然支稜了?

老鴿王SLS火箭是從20年前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之後提出的,甚至那時候名字和設計還不是現在這個。

當時聯邦宇航局決定放棄太空梭的技術路線,轉而發展“飛船”,並且提出重返月球、奔向火星的“星座計劃”,其中的主要發射工具是一種基於太空梭發動機的重型火箭“戰神”。

但是當初的馬姓大統領上臺之後立刻砍掉了“星座計劃”,其中包括“戰神”火箭,打算用商業公司來承擔後續聯邦航天發射服務。

沒辦法,新的大統領上臺總是喜歡否到上一屆大統領的功績和專案,這都成傳統了。

但是國會認為那樣不妥,如果國家不支援的話,商業公司肯定會讓產業基礎流失,導致聯邦再也造不出重型發射工具來。

畢竟聯邦要的登月不是單純的登月,而是會順帶的帶飛很多產業和技術。

於是國會強令聯邦宇航局必須研製一種重型火箭,經過國會、大統領和聯邦宇航局的反覆拉鋸,10年前SLS火箭才正式立項,成為繼土星五號和太空梭之後聯邦唯一的國家級超重型航天發射運載工具專案。

不過SLS火箭立項歸立項,依然躲不過商業公司,比如它的主要承包公司就是當初研發土星五號的坡音公司,於是很快,SLS火箭專案就成了聯邦宇航局的年度預算大戶。

聯邦宇航局對它的總研製費用預算一再增加,到去年為止,據說已經快漲到了190億聯邦幣了。

研製一型超重型火箭本來就不容易,如果從零開始的話,那麼10年的時間不算多,甚至還算快的。

但SLS火箭並不是從零開始研製的,而且它的起點還非常高,或者說相當完善。

SLS火箭的芯一級採用了4臺氫氧發動機,這些發動機並非全新研製,甚至無需研製,它們就是從太空梭上繼承來的RS25大推力氫氧發動機。

這種發動機的研製最早可以追溯到七八十年前,經過長期的研製和實際飛行,已經非常完善,這型發動機在太空梭上使用了20多年,飛行了100多次,從來沒出過問題。

其實研製新火箭最大的攔路虎就是新型發動機,如果一型火箭採用成熟的發動機,那麼後續的研製工作進度可以非常快。

比如聯邦的“宇宙神5”在露西亞成熟發動機的支撐下,很快從設計圖變成了實際型號,而且發射的成功率很高。

另外,SLS火箭使用的助推器也來自太空梭,只不過把兩個固體助推火箭延長了25%而已,而且它還取消了重複使用的需求。

變成了發射一次就扔之後,助推器就不用考慮之後重複利用的問題了,很多設計和材料可以能省則省。

至於為RS25發動機提供燃料的儲罐,也就是一級火箭的框架與燃料箱,無論長度還是直徑都遠不如太空梭的外儲箱。

它裝在火箭內部,對結構強度的設計要求也簡單了很多。

從這個角度來說,坡音公司作為SLS火箭的總承包方,所承擔的技術壓力並不算大,沒有太多重大的技術難關。

可是在這種情況下,坡音公司還是用了將近10年的時間才把火箭的第一級造出來,這就不能不說是工程管理方面存在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