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獻寶(中)(第2/2頁)
章節報錯
又接著說到:“文字寫在上面不僅清晰可見,而且這紙十分便於儲存,主要還輕便,並且造價也比竹簡便宜。主要他可以寫很多字。半屋子的論語,我用五十張紙就可以寫完了。”
看著眾人淡淡的表情沒有一點震驚的樣子王允感覺很懵。“怎麼回事?你們不是應該很吃驚嗎?”
有一位官員莫名其妙的回答到:“我們為什麼要吃驚,我用竹簡也可以寫啊?”
不過這時候光祿卿陳琳(虛構)倒是站了起來問到王允,“簡便?記載量大?易制?”
他問的很簡短,但是王允卻是聽懂了他的意思了。
“對,記字清楚,便於儲存,易於製作,可以寫很多字。”
陳琳聽後便毫無儀態的跑到王允跟前,拿過紙和筆在上面寫寫畫畫起來。等到紙寫滿後他又戳了一下紙張,捏成一團又張開,漸漸地他哭了起來。
劉啟看著陳琳失態有些許不高興,光祿勳(或者郎中令,課本上是郎中令,課外書及影視上寫的是光祿勳,不甚清楚,還是選光祿勳吧。)作為自己的智囊班底並且還主要負責官員培訓居然如此失態。實在是丟皇帝的臉。
倒是丞相陶青,已經御史大夫竇嬰以及太傅晁錯等人眼中靈光一閃彷彿明白了什麼。
突然陳琳跪下對著皇帝拜去,“陛下,大幸啊!這紙張在我看來其作用絲毫不亞於耕犁。有它承古聖先賢思想,教化萬民只是時間問題。若紙張造價十錢一張百年之後我大漢定可人人如龍,若在便宜些許則時間會需要更短。”
如果王允是在唐朝一定會說“十錢一張紙這麼便宜,你想屁吃呢?我還想多賣錢呢。”
但是在這個沒紙的時代(西漢初期其實也有紙,不過造價十分高昂,甚至比竹簡還貴,直到東漢蔡倫改進後才開始流通。不過劇情需要,直接算沒紙了。)陳琳給出的這個價位還是很接近造價了。在唐朝是因為那時的紙造起來十分不易,並且技術多為世家壟斷。可是現在沒人清楚這個的價值啊!
十個人一天五百錢的工資我也就只能產個五百來張,不過不好意思,我的那個一張可以拆成這個九張,差不多也只差九十倍了。
聽了陳琳的話劉啟若有所思。
“王小公子,請問這紙造價幾何?”
王允看了看劉啟,想說一錢都不到又怕自己沒錢賺。咬了咬牙,這是這個人問的,不是皇帝問的不管了。“五錢一張。”
“五錢!真的很便宜啊。實在是太好了。”
來福旺財聽了公子的話“感覺公子說的殺頭不會就是這個吧?”
“騙皇帝,確實要被殺頭的啊!可是公子也是為了賺錢養家啊,公子太不容易了。”想了想兩人趕緊低頭下去怕別人發現自己的異常。
至於其他的村民則是覺得五錢會不會太便宜了,因為造紙廠佔的是全亭最好的位置,工人也要精挑細選才能進去,還建的十分豪華,怎麼說也要比鹽貴吧?
看著還處於懵逼狀態的大部分官員甚至有一些還帶著鄙視陳琳目光王允暴脾氣就上來了。
“看看你們你們那是什麼表情?你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文字的記錄更簡便,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就會更方便。到時候我們大漢就會有更多的人才出現,文官會出現更多的有識之士,武將也會因此產生更多的帥才將才,甚至哪怕普通百姓因為有書可讀明事理而不會造亂。若是每人都知道律法,熟讀律法那還會有人犯法嗎?若是每人都知春秋大意還會有人不忠君愛國嗎?如果每人都熟讀先賢經典我大漢何愁不興?這不是紙,這是文化,這是文明,這是我們的民族傳承,你們明白他為什麼哭嗎?你們知道嗎?我不知道,不過我很感動。我的東西被人認可了。”
眾人“。。。”
看你說的慷慨激昂瞬間就這麼不著調,不虧是個孩子。
不過王允的話倒是點醒了很多人。
竇嬰是最先開口的“陛下,此物確實於國不下於曲轅犁。光祿勳陳琳主教化看見此物一時情不自禁如此失儀,實乃情有可原。還請陛下莫要怪罪。”
“寡人明白,寡人豈會怪罪於他,光祿勳如此盡職盡責實乃國之大幸。”
陳琳也反應過來自己實在是有點失儀了,迅速整理一下衣冠便對皇帝拜到:“下官失儀朝堂,還請陛下懲罰,不罰不足以承禮制。”
看了看陳琳一臉認真劉啟很頭痛,“我才說不罰你你馬上又叫我罰你?”
“行了行了,罰奉一月。下次切莫再如此了。”
“謝,陛下。”謝完後陳琳高高興興的那種王允的筆和紙就走了。
王允“那是我的,你還沒付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