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誡子書與中國說(第1/2頁)
章節報錯
今日分享: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你怎麼知道我讓我大漢百姓都吃上飽飯了?”
這是王允的疑問。
“我父親說的,曲轅犁以及堆肥的問世,只要陛下推廣下去我大漢定可人人都可以吃上飽飯。”
王允頓時對這位“穩重”的孩子以及他的父親好奇了起來。不過他也沒再糾結,簡單問了一下黃明的名字便讓他坐下了。
“還有誰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的嗎?”
王允再一次開口。
可能是因為小孩子給了那些少年勇氣,漸漸的那些十多歲的孩子也開始了回答。
“我要學習,以後學有所成好好報答雙親。。。”
“我要學習,以後做大漢最偉大的獄吏。。。”這是張湯的話。
“我要學習,有朝一日可以做一個對大漢有用的人才。。。”
。。。。。。
諸如等等數不勝數,不過王允一直期待的衛青卻是一直沒有開口說話,等到大家都逐漸安靜了下去衛青還是一直沒有說話。
王允已經感到絕望了,正當他準備給大家洗腦的時候。衛青突然舉起了他的手。
王允見此還是十分開心的,“這位同學,請說你為什麼要讀書學習啊?”
衛青也很配合的站了起來,“我學習,因為我要做大漢最偉大的將軍。”
聞言王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你為什麼會覺得自己會成為大漢最偉大的將軍呢?”
“因為有一個人對我說過,我會成為大漢最偉大的將軍。”
王允在心裡笑了,張湯看著這兩人白痴一般的對話感覺有點無語。“明明都認識還要裝作不認識的樣子,有病吧?而且還真是一個敢吹,一個敢認。做大漢最偉大的將軍?那比我做大漢最偉大的獄吏難受多少倍!”
不過張湯不知道的是,衛青將來大破匈奴讓匈奴唱出那句本該屬於霍去病榮耀的民謠“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時他還只是個在王允老爹手下摸爬滾打的廷尉丞。
漸漸的場上開始慢慢的安靜下來,王允見無人再回答後便開始準備自己的洗腦了。
自從回槐裡以後他便一直在準備了。
“你們的回答我都很滿意,不過我想告訴你們的是。學習,在我這裡的學習不同於往,我這裡學習的東西和百家不大相同,但是也有些許相通。
我會教導你們數學、化學、物理、國學等等。除了國學你們可能沒有聽說過其他東西,不過未來你們會發現這些東西會改變我們大漢每一位百姓的生活,他們會使得我們大漢真正的走向富強。
禮記有云:“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當你們將在這裡學到的東西完完整整的投入到生活並加以實踐,你們會發現這些我們都可以真正的做到。
透過這些你們會創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漢、強漢。一個“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的大漢。”
百科: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這是漢宣帝劉詢所言。
劉詢(前91年―前49年),原名劉病已,漢武帝劉徹曾孫,戾太子劉據之孫,史皇孫劉進之子,西漢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在他繼位之後,先被霍光左右朝政,乾死霍光死後,大行其政,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大力發展。
在西漢朝的皇帝裡,最著名的是漢高祖劉邦和漢武帝劉徹,漢文帝和漢景帝也因開創的文景之治而為人們所知,甚至連因為昭君出塞而著名的漢元帝和因寵幸趙飛燕而聞名的漢成帝在民間的名氣也比漢宣帝的名氣大。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整個西漢時期版圖最廣的時期是在漢宣帝的帶領下,也許有人會說漢武帝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卻匈奴七百餘里。”,但要注意的是漢武帝只是把匈奴打怕了。
真正意義上做到了整個匈奴願意永做漢朝外藩俯首稱臣的正是漢宣帝,雖然也有點承父輩餘萌的嫌疑。
不過對於西域,漢宣帝派往西域的鄭吉率兵大破車師,並受降匈奴日逐王,威震西域諸國。在這樣的有利形勢下,漢宣帝於公元前60年在西域建立管理機構西域都護府,派鄭吉為首任都尉,這是中央首次正式把西域納入版圖。同時漢朝的疆域也達到了最大。
也正是因為這些成就漢宣帝於鎮胡碑上寫到“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這句名傳千古的壯志豪言。
正文:
“也許你們會有疑問,“既然這些知識會有如此大的成就我怎麼會交給你你們呢?”
我只能告訴你們一個人的能力在怎麼強大也是有限的,五歲的我也許可以治好一個亭或者鄉,十歲的我也許可以治好一個縣,十五歲的我可能可以管理好一個郡,二十歲的我可以幫助我姑父,也就是陛下。打理一下國家。
但是我要富裕我們亭需要亭長的幫助,我想富裕我們鄉里,離不開大家的支援,我想管理好縣也定然離不開官吏們的擁戴,繼續往上就不說了,再說我姑父要收拾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