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分封和郡縣】(第2/3頁)
章節報錯
只要這些六國世族、毫桀、鄉紳還在。
秦國就不得不用大量的軍隊在國內各地維持穩定。
而這些人,才是朝廷最大的隱患。
秦的覆滅不用多說,便是被這些人聯手推翻的。
陳涉吳廣只是一個引子。
後面的天下皆反,才是這些鄉紳毫桀和老世族隱患的大爆發。
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當年朝堂之上王綰和李斯政見上的分歧,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綰提出,應該讓始皇帝將自己的兒子們都分封出去。
鎮守偏遠的地方郡縣。
這樣一來,便可以對原本山東六國的地方,都真正歸屬秦國統治。
而李斯則提出,應該將秦國的郡縣制度推廣到全天下。
這樣在幾代甚至十幾代以後,秦國不會像春秋時期那樣同宗相殘,相互疏遠。
從更加宏觀一些的角度來看,這裡兩種方法,都有其優點,也都有其缺點。
並不是誰比誰更高明的。
而若是單單站在皇室宗族的角度來看,王綰的政見能讓秦國走得更長遠一些。
秦國的覆滅自然不用說,當真是吃了沒有宗室王候鎮守的虧。
以至於秦國朝廷控制不住下面的郡縣。
下面的郡縣更是一盤散沙。
地方豪強殺了縣令,就能造反。
聯合其他幾個縣,就能初具規模。
一旦有一個地方造反起義。
很快就蔓延到全國各地。
陳勝吳廣起義之後,整個舊山東六國的地方,幾乎就沒有什麼像樣的抵抗和鎮壓。
反而是縣尉、郡守這些秦國官吏,和那些山東六國的舊貴族同流合汙,共同起事。
陳勝則成了那個一呼百應的人物。
甚至像趙陀這樣的郡尉、郡守,直接自己就與秦國朝廷斷了往來。
擁兵自立,割據成了南越國。
整個秦末亂世中。
唯獨地方對這些造反勢力真正有效遏制的,似乎也只有三川郡守,李斯的兒子李由。
李由可是娶了秦國公主的。
如果將作為秦國丞相的李斯和秦國朝廷視為一個整體來說的話,用李由當郡守,和讓皇子去當諸侯王。
其實效果算得上是一樣的。
因為李由作為李斯的兒子,不會背叛作為丞相的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