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編鐘,從問世之日起,就非常出名,被天下樂者奉為心中神物。

很多樂者,聞名而來到魏都大梁,拜入魏國宮中成為御用樂師,就是為了一聽這編鐘的風采。

秦人和魏人幾代死仇,又一直被山東六國瞧不起。所以那個時候,半衰之勢的魏國,便決定聯齊抑秦。於是聯合齊國,相互稱王,史稱徐州相王。

而魏侯,也便成了魏惠王。

徐州相王之後,齊國果然不再進攻魏國。

但秦國還是對魏國不斷猛攻,那個時候,秦國的國君便是孝公的兒子嬴駟。也就是因為殺人,被商鞅以新法處罰的那位太子。

秦國連著打了魏國七年,魏國愈加式微,而秦國愈加強大。

魏惠王向孟子說:“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很快秦君稱王,便是秦惠文王。

講到秦惠文王,嬴扶蘇露出了敬佩的表情。能夠又報私仇,又把商鞅之法延續下來的國君,真是好手腕。

而後世來說,富大龍老師的秦惠文王,便演的深入人心。

惠文王稱王之後,魏國便等於同時受到了東邊齊國、西邊秦國、南邊楚國三個大國的擠壓,朝野不安。於是便在兩年後,魏惠王聯合了趙國、韓國、燕國和中山國幾個稍弱一點的諸侯國,共同相王。

即是共同稱王,也是相互聯盟。

五國任意一國,都打不過秦齊楚。但要是聯合起來,卻也是很強大的。

可是魏國強盛的時候,就經常攻打北邊的中山國。所以中山國對魏國,很不信任。

況且中山國比起其他幾國都弱小,自己也知道沒有稱王的實力,只是對五國聯盟的事情比較感興趣。

其實後來,齊國也不願意中山稱王。覺得自己是萬乘之國稱王,而中山不過是一個千乘之國,有什麼資格稱王?甚至還企圖聯合趙國、燕國,進攻中山國,但沒有得逞。

魏惠王聽說中山國君喜愛音樂。

為了彰顯自己的誠意,也為了向中山國示好,魏國惠王便將自己親手調教的編鐘送到了中山國。

這才一力促成了這五國相王。

只是,五國相王,也只是能解眼前之急,卻治標不治本的!五國聯盟很快就勾心鬥角,一肚子齷齪。

說到這裡,嬴扶蘇對這編鐘,已經充滿了好奇。

原來,這組編鐘,竟然還是魏國興衰的見證。

魏惠王最初繼位的時候,魏國正是強盛的時候。最開始的惠王,也是任用賢臣,拜龐涓為上將軍,魏國強大一時。

可後來,魏國卻留不住人才啊!

商鞅、犀首等一大批大才,都沒被魏國留住。

這也是魏國最後衰敗的一個原因之一。

“然後呢?這編鐘,又怎麼會出現在九原?”嬴扶蘇迫不及待地問道。

李樂已經將嬴扶蘇引入了接待的大堂。

但嬴扶蘇對這宴會的興趣,遠不及聽故事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