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是說著一樣的話,寫著一脈傳承下來的方塊字。

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喝著一條河裡的水,拜著同樣的祖先。

我們同樣為炎黃子孫。

知道女媧造人和精衛填海。

也從小學過大禹治水和大羿射日。

天漏了,我們補天!

發大水了,我們開山治水!

沒有任何困難,能夠阻擋住我們這個民族!

而且,嬴扶蘇能夠哼唱這歌,是因為自己想家了。

這些秦人騎士,哼唱這歌,卻也是因為想家了。

同是思鄉之情,更讓情緒共鳴。

而滔滔大河。

卻仍是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終日浩浩蕩蕩,永不停息地奔流而去。

嬴扶蘇忽然覺得,兩千年的歷史鴻溝,似乎也不那麼難以跨越。

大河是華夏民族的母親河,不過這位母親卻也是位‘嚴母’。

以經常決口和經常改道而聞名。

不過嬴扶蘇率軍從這裡北上的時候,大河此時的水位倒是並不高。

今年少雨,有些許地方出現了一些旱情。

大河水位,也算是往年之中,比較低的。

總體上來說,倒是不算災年。

很多地方的田收,也都還算不錯。

古代的農民靠天吃飯,其實農業是非常脆弱的。

遇到水旱或者蝗災、病害,就會餓殍遍野。

今年比起前幾年,動輒便出現大規模的蝗災和旱災,已經要好許多許多了。

嬴扶蘇甚至和馮劫算過,太原郡今年的稅收,能供二十萬大軍吃上個小半年的。

不過要是在經過長途運輸的折損,可能存量卻要大打折扣。

上郡的糧倉被焚燬,存糧銳減三分之二。

短時間內是沒問題的,但卻絕撐不到明年秋收。

嬴扶蘇和蒙恬,都為了糧食的事情很是頭疼。

最遲到明年的春天,就必須得想辦法搞來糧食!

嬴扶蘇帶著大隊騎兵從晉陽城出來。

一邊向北走,一邊也是體察了太原郡的風土民情。

太原郡南邊超過三分之二的地方,粟、菽都已經秋收結束。

秋收結束,各縣的田租也就基本交清。

太原郡的官吏們,辦事效率還是很值得稱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