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親王又稱炮彈親王,威廉四世的弟弟,俾斯麥的恩主,在凡爾賽宮加冕的德意志帝國的皇帝。

當然他此時只是一個準備花2萬盾買椰棗,好讓軍官們都能吃上椰棗的逗比。

羅伯特·皮爾大筆一揮,就在協議書上籤了字。只是他注意到協議書上有塗抹過的痕跡,那兩個0好像是後加上去的。

但無所謂了,反正立刻就會蓋章封存,也不怕普魯士人再做手腳,還有一點,那就是財大氣粗的英國並不差這點封口費。

相比喊口號的前兩者,奧地利的外交官們就專業得多了。關於損失的財物、人員、以及處理費用,全部都羅列清晰。

只不過這樣一來更讓羅伯特·皮爾覺得,奧地利人才是真正的幕後黑手。

奧地利要求的賠償為35萬英鎊,所有要求都有資料支撐。畢竟這事關義大利地區的穩定和奧地利的第一次大規模海外貿易,梅特涅十分上心早就讓官員們做好了功課。

只是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看起來更像是有備而來的。

聶謝爾洛夫和基佐不由得鼓掌讚道“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羅伯特·皮爾走到奧地利代表團的桌前,簽上了自己的大名,加蓋了首相印章。

“梅特涅先生,您真不愧是本世紀最狡猾的外交家,我們還會再見面的。”

梅特涅只能苦笑以對,他真不想出這個頭,但現在實在是解釋不清,只求賠償這塊別出什麼么蛾子。

如果英國不賠償,那麼奧地利政府也要賠償給自己的商人們,不能讓這件事打消他們的積極性。

透過這段時間的海外貿易,梅特涅終於明白了皇儲(弗蘭茨)為什麼總喜歡說“麵包和糖果比子彈和刺刀更好使。”

開放海外貿易之後,北義大利地區的起義暴動明顯減少了,他曾經多次問過身處威尼斯的副王居萊。

但是居萊這種上位者,根本不瞭解民間的情況,說不出個所以然。

後來梅特涅請教了,義大利駐軍司令拉德茨基元帥。老元帥回信告訴他“義大利的工廠都在招人,年輕人忙著掙錢,沒工夫繼續起義了。”

要知道自從拿破崙戰爭之後,義大利地區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

梅特涅為了維持奧地利對北義大利地區的統治,可謂是絞盡腦汁,並且多次派兵幫助教皇國和那不勒斯王國穩定局勢。

但是按下葫蘆起了瓢,從最早的燒炭黨到後來的青年義大利黨,各種亂黨層出不窮。

奧地利每年都要撥款上千萬盾,來抑制義大利革命,但是收效甚微,甚至讓革命黨的勢力蔓延到整個亞平寧半島。

直到開放海外貿易之後,才逐步收斂,而對於這種不流血的,光榮的解決辦法,梅特涅推崇至極。

所以在梅特涅眼裡,為了能維持奧地利的海外貿易,付出什麼都是值得的。

更何況面對要出海的毛熊和對低地(指荷蘭、比利時)有興趣的法國,英國人早已自顧不暇,帕麥斯頓這個難纏的對手被派往印度,羅伯特·皮爾又哪有精力來對付奧地利呢?

這次暴亂損失最大的其實是法國人,因為法國人比英國人進入埃及還早一步,只不過沒有英國人那麼高調而已。

在暴亂中被殺死的5713人中,有4100人來自英國,剩下的1613人中1400人來自法國,50人來自奧地利,其餘的163人分別來自義大利各邦國、瑞士、俄國、普魯士、比利時等。

法國人的經濟損失在2000萬法郎上下(約合133.33萬英鎊),其中最主要的損失來自貨物延期導致的合同違約以及古董和發掘場的失竊。

埃及畢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大量的埃及文物出土。其中最主要的買家就是法國人,法國更是利用債務關係,獲得大量遺蹟的發掘權。

但隨著這次埃及民族大起義的越演越烈,法國人的考古隊也未能倖免,大量的珍貴文物被摧毀,被低價轉售。

基佐提出的賠償是3000萬法郎(約合200萬英鎊),作為一個商人他知道要出砍價的空間,但是看羅伯特·皮爾的做派,估計是用不著了,自己還能小賺一筆。

只不過讓基佐失望了,羅伯特·皮爾拒絕在賠償協議上簽字,除非將賠償數字改為了50萬英鎊。

英國的損失才200萬英鎊,法國人居然開口就要200萬英鎊,真當他羅伯特·皮爾傻呢?

羅伯特·皮爾要求法國人拿出相關的證據,證明法國發掘出的東西是文物,並且價值那個數,否則的話就按泥瓦罐的價格進行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