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能利用的平地,就只屬於這種荒地範疇。

為了解決荒地初期,種植的玉米之類的農作物,能看上去不要“營養不良”,能看上去比起別人家的玉米棒子差不太多。

父子倆決定先在荒地上種植黃豆,以達到“養地”的目的。

而,種植黃豆的原因。

則是因為,不管開荒的地有多麼的貧瘠,它都不耽誤黃豆的生長。

再加上大豆根部生長著一些根瘤。

這些根瘤中的根瘤菌可以起到固化空氣中的氮為氮肥的作用。

而彭國富,可是當年全國鬧饑荒時期的過來人。

他自然知道種植黃豆後的生茬地,會在第二年變成肥茬地。

也就是說。

只要在開墾過的生茬地種植了黃豆。

那麼第二年,在這片生茬地上種植什麼農作物,都將會有不錯的收成。

而之所以第一年不能直接種植玉米。

則是因為會出現玉米苗長勢弱,秋後玉米產量少的情況。

畢竟新開地土層薄,肥力差。

加上保水保肥的能力弱。

自然不適合玉米等農作物的生長。

畢竟大多新開荒地的周邊基本上是緊鄰山坡等荒涼地帶。

一些雜草叢生、樹根遍地的場合。

不經過幾年的休養,很難養成肥地。

所以,在當年開墾種植黃豆的秋後,彭國富都會將原來地裡的荒草漚爛。

並在以後耕地的時候,翻入泥土中。

再等這些荒草腐爛以後可以增加地力,就起到了養地的目的。

只有這樣養地,再經過幾年時間。

才可以種植玉米、小麥等農作物。

否則的話。

即使玉米、小麥等農作物在第一年能種植,能收成,但是必定會苗弱、減產。

那自然就得不償失了!

……

好幾年的養地時間,自然是不能幹等著呀!

故而,彭家父子倆決定在養地期間,走牲畜養殖之路。

然而,牲畜養殖前期,需要大量的投資,購買牲畜崽崽。

但是因為之前水產養殖,虧了血本。

當時的彭國富、彭山河父子倆已經捉襟見肘,根本無法掏出錢來購買牲畜崽崽。

加上是他倆是外來人,在彭家村沒有什麼親戚。

自然也就無地可以借錢。

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