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還講究三分皮。皮就是面,面要是和的不是軟就是硬的,擀出的皮也不行,包出的餃子也不好吃,不是粘牙就是白生。

所以說一盤餃子要想好吃,必須皮、餡、火候全都掌握好。

現在五位選手操作的是餃子的第一步——和麵。和麵講究水面適中,軟硬適度,揉到時候,醒到程度。和完面要手光、盆光、面光,也就是常說的三光。”

李爽適時應景的講解讓評委們很滿意,尤其十位老顧客評委,聽的很入神也很仔細。

五位選手從和麵到揉麵再到醒面一氣呵成,不分前後。

接下來是揉條下劑子。五個人的操作步驟、動作姿勢完全一樣,都是先把醒好的麵糰從中間掏個洞,然後兩手攥成大圓環,再從一處斷開,放在面板上搓成均勻粗細的長條。

接下來左手掐著麵條一端,右手快速的揪劑子,一下兩個。五個人一起來,劑子像大個兒的雨點紛紛落下,場面頗為壯觀,引得評委和觀看比賽的員工紛紛鼓掌叫好。

場面有點不像比賽,更像表演。

下完劑子開始擀皮,這是最具觀賞性的。

只見五位選手先是雙手壓劑子,把壓完的劑子四個一沓的摞起。然後用雙手的手掌壓著兩頭尖的額面杖,兩隻手各掐四個摞在一起的劑子開始擀。

一下,兩下,三下、四下、五下。

出——

一手四個兩手八個,圓圓的劑子飛出去,如大片的雪花,飄飄灑灑。

又是一片掌聲。

在阿巧,用兩頭尖擀麵杖一次擀倆皮的屬於入剛入門的菜鳥,擀四個的屬於青銅,擀六個的等於黃金,擀八個是王者。像王紅、孟夢、雅茹、吳敏她們一次性擀十到十二個的就屬於天花板了。

在這個環節五個人拉開了少許距離,有三十秒的差距。

最後經過緊張的包制一關,最終取勝的是東道主蘇州代表隊選手。

全場最高興的當屬雅茹,那是她親手調教出來的員工,雖沒像趙敏那樣收為徒弟,但也師傅師傅的叫著,能不高興嗎。

接下來是冷盤比賽。

在餃子工比賽的時候冷盤師傅的製作就已經在廚房開始了,餃子工比賽一結束,冷盤師傅的第一道規定菜品的製作已全部完成,被傳菜生端到了展臺上。

規定菜品是阿巧的傳統冷盤“熗拌幹豆腐”。這道菜在東北是一道家喻戶曉的爽口菜,家庭婦女都會做。就因為家喻戶曉,誰都會做,大小飯店都有,所以做好的、叫人叫絕的真沒幾個。

這就和東北名菜“鍋包肉”一樣,說難做吧,拿出個廚師都會做,吃著也是酸甜口,也行。說簡單吧做好的人真沒幾個,能夠叫絕的屈指可數。

“熗拌幹豆腐”不是阿巧首創,但絕對是阿巧發揚廣大的。

這道菜在呼市賣的比省城都火,其次是北京,在蘇州經過老譚的改進,將幹豆腐換成了本地人愛吃的乾絲,賣的也很火爆。在長沙也很受喜愛,呈逐漸上升趨勢。

做這道菜的關鍵點是對幹豆腐的處理和與蔥絲的搭配上,幹豆腐焯過水後不要急於投涼,保持熱度最好。所搭配的蔥絲不能太少,必須放在幹豆腐表面和乾紅椒絲一起澆熱油才行。

所用的調料也極為簡單,用鮮露和一品鮮按一比一的比例調和,加少許麻油拌好即可,不要加味精、味粉之類的,以免洩口。

這道菜五個選手幾乎是勢均力敵,不分勝負。最後由大眾評審團給出意見,省城隊選手以一分優勢暫時領先。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