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包頭店(第2/2頁)
章節報錯
還有廚師推薦菜品的聲音。
“姐,這道菜非常好吃,不好吃我買單。”這是冷盤師傅。
“是嗎?信你的,來一份。”
“大哥,來條魚,再不點馬上就沒了。”這是燉魚大姐。
“慢慢來,一個一個的,還有五鍋小笨雞,您正好是第五位,真有口福——”這是燉雞師傅。
“”
人最多的是餃子檔,客人點完餃子也不走,在那觀看欣賞,不時發出讚歎。
“看人家,倆手擀皮,一下六個,厲害!”
“包得真快,一下一個,小元寶似的。”
“人家這才真材實料呢,啥餡啥面都看著了,吃著也放心。”
“再說也乾淨呀,比我家廚房都乾淨。”
“在家不會包餃子的多來吃幾回,學都學會了。”
有人探頭問:“你們這面是提前和好的?”
“嗯,提前和好的。”
還有人問:“像你們這樣倆手擀皮得練多長時間?”
“三天就會,但要達到我們這樣得半年。”
問的人驚訝的吐下舌頭。
老譚和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在吧檯旁嘮嗑兒,老人鞍山人,鋼鐵廠的,五六年響應國家號召,和愛人一起過來支援包鋼建設,一晃兒六十年過去了,當初的小夥兒成了如今八十多歲的老人,令人感嘆。
“我是第一批過來的,總共三十五人,現在活著的還有八個。”大爺說。
“您老今年高壽?”老譚問。
“八十六了。”
“看您老身子骨挺好,健健康康的。”
“嗯,身體還行,總鍛鍊,早上五點起來去公園走步,打太極,一年四季這樣。”老人底氣很足。
老譚笑著點頭說好,然後問:“現在老家還有啥人?”
“沒啥人了。”大爺擺擺手,說:“我們弟兄三個,我老三,老大老二在老家。爹媽七幾年沒的,兩個哥哥也沒了,侄男哥女都過自己日子,沒啥來往--哎,就那回事吧。”
提及老家,老人有些落寞。
老人的孫子過來,是個二十多歲的帥小夥兒,衝老譚禮貌地笑了一下,扶著老人上樓了。
老譚望著老人的背影,不知怎地竟生出幾縷鄉愁,眼前浮現了母親的面孔-
晚上會餐的時候老譚沒打算喝酒,可是這場合不喝不是那回事,敬酒的人又多,左一杯右一杯的,很快就喝得半醉。
會餐結束後被楊志軍和周曉梅扶到賓館。
老譚洗個澡,酒醒不少,然後坐在沙發上開啟電腦看當天各店的營業情況,當看到蘇州店時有人敲門,滿臉通紅的王淑蘭推門走了進來。
王淑蘭不但臉紅,身上還穿了件簇新的紅色砍袖短裙旗袍,顯得容光煥發,年輕好幾歲。
左手拿著一瓶紅酒,右手拎著食品袋,裡面是打包好的菜。
看樣是喝高興了,要和老譚繼續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