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包頭店(第1/2頁)
章節報錯
六月二十八日,包頭第一家店開業。
開業當天所在區的副區長也來了,不得不說王淑蘭的社交能力之強,到哪都能和領導拉上關係。
開完業第二天,在張宇和老譚的陪同下,張麗、豔華參觀了成吉思汗陵。
第三天去了騰格里塔拉風景區玩了一天,晚上參加了篝火晚會,吃了烤全羊。
第四天返回,途中經過白老闆的養殖場,到那叨擾一番,在大山深處吃了小笨雞。
回來後張麗發了一番感慨,說內蒙真大,兩個景區相隔五百里,要是在省城都出省了。同時也為草原美麗的風光震撼,意猶未盡。
豔華也有同感,提議今年省城優秀員工的旅遊不再去那些名勝古蹟,而是到草原來。提議得到大家認可,把時間定在七月下旬,張麗、忠清帶隊,呼市這邊周曉梅和張宇負責接待。
次日,張麗和豔華返回省城,老譚對新開業的店不放心,又去了包頭。
在這裡我們說說包頭。
包頭,蒙古語“包克圖”的諧音,又稱九原、鹿城,是內蒙古自治區地級市,重要的經濟中心,中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
全市下轄六個區、一個縣、兩個旗,常住人口二百七十萬。
包頭是我國境內以冶金、稀土、機械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城市,被譽為“草原鋼城”和“稀土之都”。
這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建國初期,這裡只有八萬多人,後來從山西過來許多人,加上為了支援包鋼建設,一大批河北、山東、天津、遼寧、四川等地的軍轉人員被分配到這裡,同時大批盲流從各地湧入,到一九六二年,人口達到了一百萬。
最終形成了東河區老包頭人居多,青山區河北人居多,昆都侖區東北人居多的格局。東北二人轉、京劇、評劇等也給包頭帶來深遠影響。
阿巧第一家店就在昆都侖區,這裡東北人多,開餃子館絕對沒問題,飯店不火只能怨自己沒財命。
雖沒宣傳造勢,一貫的低調開業,但當天就賣了五萬,吃餃子的從中午十一點到晚上九點半沒斷過溜兒,廚房幾乎把原料都賣空了。
加上是整個包頭首家開放式廚房,形式新穎,感受直接,乾淨、衛生、現場製作看著放心,具有觀賞性,客人都排隊吃飯。
生意好老闆當然高興,見老譚來了,王淑蘭熱情招待,宣佈晚上所有員工會餐,慶祝一番。
“老闆夠大方的。”老譚說。
“必須的!大夥兒累壞了,中午都休息不著,必須犒勞。”王淑蘭高興地說。
“別說員工了,我都得上去炒菜,要不然忙不過來。”楊志軍說。
周曉梅白了楊志軍一眼,搶白道:“咋地?炒兩個菜報功呀?那是你準備工作不充分,充分了能上不去菜?哼!”
俗話說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楊志軍很少有怕的人,有時候連老譚都頂兩句,可是他怕周曉梅,周曉梅也真不給他面子。
楊志軍訕笑,不再吱聲。
“看來包頭比呼市發展的好,街道都比呼市寬敞。”老譚說。
“聽說是蘇聯人幫著規劃的。”王淑蘭說。
“那時候蘇聯是咱們老大哥。”老譚笑道。
“現在俄羅斯和咱們也好。”楊志軍說。
“用你說,誰都知道。”周曉梅很不客氣地道。
王淑蘭笑,指著周曉梅和楊志軍說:“你倆呀——前世的冤家,今世的對頭。”
“差不多,當初我還以為他倆能是一對呢。”老譚開玩笑道。
周曉梅和楊志軍對視一眼,臉上都是“我能和他(她)”的表情。
晚上飯口很忙,一樓大廳、二樓包房全滿,並且等位翻檯。
老譚在前臺站著,火爆場面讓他心裡激動,更激動的是滿耳聽到的都是東北家鄉話,倍感親切。
明廚點菜區的客人絡繹不絕,像逛美食街一樣,不時傳來“這個,就這個給我來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