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有了房子(第1/2頁)
章節報錯
二零一一年元旦,林燕帶著兒子搬進了新家。
對一個打工者來說,在打拼的城市裡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是一輩子的大事。只有買了房子才感覺有了家,一直漂泊的心才安定下來。
中國人家庭觀念重,對房子的概念很深,人這輩子別的可能沒有,一個房子一個家肯定要有的。
從農村出來的打工者,在飯店工作幾年,處個物件,然後結婚成家,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房子問題。有心的孩子知道過日子,用自己的錢交首付買。有的不攢錢,只能是家裡人拿錢給買的。
一個人的心安定下來之後,做事就會踏實,沒什麼後顧之憂。
買房子老譚沒參與太多,都是林燕一手操辦的。
房子在松山路安居小區,離地鐵口六百米,九十六平,小三室,簡單裝修。不用收拾,搬進去就能入住。
對這個房子林燕和孩子都滿意,老譚沒任何意見,只要老婆孩子滿意他就滿意,這是他的責任。
現在房子有了,下個目標是開飯店。
不能總給人打工,現在三十七還有人用,等過了四十就沒人愛用了,那時候怎麼辦,吃老本?關鍵是得有老本可吃,沒有老本吃什麼,總不能餓著等死。
到現在為止,已經操作過大小十家飯店,不說是怎麼成功,但都沒失敗過。有經驗,也懂得如何規避風險,差的是錢和一個契機。
老譚算了一下,開一家二百到三百平之間的飯店,好地點的話房租每年二十萬,地點偏僻一些十二萬。當然得選好地點,剛開的飯店沒名氣,不是啥名店,地點再不好那就是等死呢。
精打細算的話裝修在八萬到十萬之間,這樣是三十萬的預算,不算運營費用。三十萬,如果每個月攢六千塊錢,一年是七萬二,五年時間正夠。
五年內房租漲幅不大,現在房價已經頂天了,按他的估算,五年後房價也是如此,門市房的價格波動不大,維持在八百三十到九百塊錢每平米的範圍之內。
這是一個理想狀態,前提條件是自己一直有活幹,工資以八千塊錢為基數。林燕也是一直上班,她的工資得能夠支撐家庭開銷才行。
五年時間能夠預估事是兒子上學,費用會增加,每年需要兩萬元。家裡需要增添兩萬塊錢的傢俱和電器,對陽臺做一下翻新。
如果這樣,開飯店的時間需要往後推遲。五年後自己四十三,推遲兩年四十五,也可以,能夠接受。
他不是沒想到借錢開飯店,借的話五個姐姐都能借給他,但是一想到借錢心裡就哆嗦,少年時家裡窮借錢過日子的陰影一直在,那種被人瞧不起、冷嘲熱諷讓人受不了,同時還有著自卑。
父親去世的早,母親拉扯著六個孩子過,家窮的叮噹響,還一屁股饑荒,那日子簡直沒發過。十三歲那年四姐出嫁,家裡剩下他、五姐和母親。作為家裡唯一的男人,不管行與不行,逼著自己成為主事人,像村子裡其他大人一樣,開始當家理事、支門過日子。
他和五姐都在唸書,母親身體不好,家裡還得種地,那日子難呀。好在出嫁的四個姐姐大力幫忙,要不然真有過不下去的危險。
五姐學習好,考上了師範學院,他也不錯,考上了重點高中。對這個窮困的家庭來說既是喜事又是愁事,喜的是家裡出了個女秀才,愁的是哪有錢唸書呀?
五姐是女孩子,考上師範學院不容易,必須叫她去唸。唸完之後雖然是老師,可那畢竟是吃工業糧,每個月拿工資的知識分子,徹底擺脫農民身份了。別的不說,找婆家都好找,而不像四個姐姐那樣,都窮家舍業的。
自己是男孩子,一個男人,怎麼著都能生存,並且相信自己即使不念重點高中,讀普通農村中學,只要用功,肯吃苦,一樣能考上大學。
他默默的把自己的錄取通知書收起來,開始給五姐四處籌借學費。
那種借錢的滋味不好受。
白眼、厭惡、嘲弄、瞧不起、風涼話,等等。
說白了就是知道他家窮,不願意借,怕借了還不起,錢打水漂了。
對他來說是一種人格的屈辱,尊嚴在那時一分錢不值——要尊嚴就借不到錢,五姐就唸不了書。
每一次從親戚家出來,手裡拿著像討飯一樣借來的錢時,都會鼻根發酸,委屈的淚水在少年的眼窩裡打轉,心酸的同時心在顫抖,為自己所遭受的侮辱和失去的尊嚴暗暗發誓,總有一天要富起來,過一場日子給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看看——老譚家也有輝煌的時候。
人呀,只有經歷過貧窮困苦才知道日子的艱辛,尊嚴的份量。
俗話說人爭一口氣佛立一炷香,二十年過去了,雖然沒有大的成就,但現在的日子比過去好多了。五姐師範畢業後在家裡學校教書,有穩定的收入,還有美滿的家庭。母親歲數大了,不願意上城裡來,跟著五姐,已經安享晚年。
自己成家立業娶妻生子,現在房子也買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正值壯年,幹事業的好時候,那就甩開膀子加油幹吧。
園區在建賓館和酒店的時候,高廠長、張主任都沒看好,認為這裡偏僻,不會有人入住,也不會有人吃飯,是個賠錢買賣。誰也沒想到現在還有點做起來了,不但不賠錢,還能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