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籌建(第2/2頁)
章節報錯
老譚為難的問:“那咋整?”
“把廣告摘下來給我,我拿到我街裡的店門口掛上,那人多,都看著了,你掛這根本沒人來。”
於是老譚把廣告布摘下交給巴特,巴特拿到街裡的店門口掛上,這才陸續有人過來應聘。
考慮到這裡開業以後客人不會太多,主要是內部招待,沒招太多人。賓館這邊招兩個房嫂,一個服務員,連帶著收銀,外加一個布草員。酒店這邊準備招兩個家常菜廚師和一個蒙餐師傅,一個冷盤,一個麵點,加上砧板、打荷、洗碗、摘菜的一共十五個人。前臺一個經理,一個吧檯,一個領班,五個服務員,兩個傳菜生加一個保潔和一個洗小件的。
袁姐說開業的時候集團領導、鎮裡領導、旗裡和市裡的領導都會過來,開業頭一個月得整好,不能叫領導挑出毛病來。
老譚知道袁姐說的整好啥意思,必須吃好喝好,還得住好。至於玩好則不算在內,沒有領導會在這需要玩好,他們的玩好都是悄悄進行的。
住的地方不用說,就是這樣一個環境,客房條件已經定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領導不會挑什麼,剩下的就是吃好喝好。
袁姐說集團的大領導喜歡吃海鮮,尤其對赤身情有獨鍾。這點倒是需要好好研究一下。整個甘旗卡沒有賣海鮮的,有的只是水庫和魚塘裡養的鯽魚、鯉魚、草魚,還有一些野地裡的泥鰍。海里的魚都是冰鮮的,以帶魚居多,其次是小黃花魚、大王魚和鏡魚。
海鮮也就是農貿市場兩家賣凍貨的有,全是冰鮮的。有海蝦、切蟹、魷魚、墨斗、冰蝦、扇貝肉、蜆子肉之類的,鮮活的根本沒有。
街裡的飯店沒哪家賣鮮活海鮮,就連規模最大的浩翔酒店也沒有,前面的魚缸裡養的都是鯽魚、鯉魚和草魚,還有河蟹。菜譜上的海鮮類菜品全是用冰鮮海貨做的,有“香辣蝦”“鐵板魷魚”“鐵板三鮮”“軟炸蝦仁”等等,活的海鮮根本沒有。
老譚把目光瞄準了國道上每天跑兩趟的省城至通遼的大客上,先和他們談好,從省城給捎帶海鮮,正常給運費。大客司機爽快的答應下來,因為客車都是私人承包的,能在不拉人的情況下還能掙到運費誰不願意幹。
然後和省城海鮮行的老闆聯絡好,自己要什麼海鮮叫他們提前準備好,第二天送到長途客運站交給大客司機,大客在返回的時候直接就帶回來了。一共三個小時的路程,鮮活海鮮打上氧氣之後能活八個小時,根本沒問題。
貨源問題解決之後,著手解決店內養殖問題。在酒店前面的魚缸上加了兩組海鮮缸,專門養海鮮。還設計了貝類池,準備養一些小海鮮:花蜆子、毛蚶、文蛤、扇貝、赤貝之類的,這在甘旗卡也是首創。
在裝修一樓大廳的時候老譚要求加一個舞臺,袁姐一開始沒明白什麼意思,等老譚說完之後才恍然大悟。
大廳不大,能擺二十桌,同時容納二百人就餐沒問題,如果當會場的話能容納四百人。老譚以餐飲人的眼光看出大廳以後的商業價值。
這是一個多功能宴會廳,正常營業的時候用屏風隔開是就餐的雅座,有宴會的時候把屏風撤掉就可以接待。
舞臺設計的功能全一些,既可以主持婚禮,還可以做培訓用的講臺、開會的時候還可以當主席臺用。這樣可以接待不同的宴會,能夠賺錢。
他考察了街裡幾家大的飯店,都有宴會廳。但每家宴會廳的裝修設計都十分簡單,雖然也有舞臺,但沒有LD大屏,音響裝置也不完善,只是有個話筒能講話,背景常常是拉塊紅綢布,上面掛滿五顏六色的氣球。然後再拉上一個紅條幅,寫上宴會的主題就可以了。
裝修風格還停留在九十年代中期。
把這裡的大廳設計成現代實行的,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遠遠超過街裡的飯店,會增加不少收入——散客也許嫌乎遠不願意過來,但是但事情訂酒席都希望找一家像樣的飯店,無論是在場地上還是飯菜上都希望整得好點,不丟面子,也就不在乎多走二里地,並且這裡的停車場夠大,寬敞,隨便停都行。
有一個像樣的大廳能接待不少婚宴、會議、壽宴。
並且酒店上面就是客房,在這裡舉行婚禮孃家人可以直接住在客房,不但省事,還方便。另外這裡肅靜,沒人打擾,適合開會。來這裡開會不能開完會就走吧,咋說也得吃一頓。要是一天開不完還有住處,住在這裡第二天接著開,不耽誤事。
既然散賣打不開局面,可以在宴會和團餐上做文章,也是一條生財之路。
袁姐愉快的接受了老譚的建議,並且感觸地說老譚就是她的福星,有他在啥都事半功倍。
在這裡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袁姐。
袁姐,袁桂芳,省城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從小聰明,愛說愛跳,有一副好嗓子。長大後考上了省城藝術學校,畢業後在家待業兩年,找了一個在有色金屬廠當銷售的男人結婚成家,男人的父親是有色金屬廠廠長,她也順利的進入廠內宣傳科工作。
後來,金屬廠和金星銅業合併。那時她公公已經退休,老公由於搞銷售在外面人面廣吃得開,自己開了一家小公司,還養了女人,於是兩人離婚。
由於她姿色出眾,能說會道能歌善舞,很快從宣傳科調入新公司的市場部工作,專門負責開發和對外合作這一塊。她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成績斐然。當然也飽受非議,畢竟是個漂亮女人。
四十歲那年和集團領匯出去考察旅遊,不慎發生車禍,腰部受損,癱瘓在床半年。人們都認為她不會再站起來,沒成想慢慢好了,又恢復到以前模樣。
離婚後孩子歸她撫養,對一個女人來說帶個孩子屬實不易,好在熬出來了,孩子很爭氣,考上一所不錯的大學,再有一年畢業。
現在她算是功成身退,沒啥後顧之憂。這次接手產業園屬於對單位的一個回饋,畢竟集團待她不薄,奮鬥二十多年,有房有車有存款,衣食無憂,孩子還優秀,對一個女人來說還求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