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收穫(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展檔尾部,是一個徹底敞開的農家土灶臺,一個年約五十、一身土布衣衫的大哥正在往灶膛裡添劈柴,大鍋沒蓋兒,裡面是快要熬好的糯米粥,咕嘟咕嘟的吐著氣泡,散發著濃郁的米香味兒。
“這是咱家最大的亮點,米湯,客人免費喝。”王政說。
“米湯?這不是粥嗎?”張麗好奇地問。
“是,確實是粥,但在我們這叫米湯。尤其鄉下,逢年過節家家都熬上一鍋,全家人喝。熬這個粥有講究,用電飯鍋或者煤氣火熬出來的沒味兒,只有柴火大鍋熬才行,有喝頭兒。
城裡人住樓,沒大鍋,也燒不了柴火,回鄉下也沒時間,想喝了就到咱家來。一個飯口一鍋,喝完拉倒。我們這人愛喝米湯,就和你們東北人愛喝小米粥一樣,喝這個長大的。”王政解釋道。
“你們家叫米湯味道也是這緣故吧。”老譚笑問。
“是,接地氣,聽著溫暖,還帶著回憶。”王政說。
“好,真好。”老譚點頭稱讚:“你們是沒少下功夫,看著土,實則精,有文化有內涵,滿滿的人情味,媽媽味道,好!”
“譚總誇獎了。”
一樓大體上看完,王政引著上了二樓。
二樓全是包房,王政領著進了一個。
這是一個十六人的中包,格調偏民國,有水鄉氣息。牆上掛著一幅字畫,字畫旁是幾幅鑲著框的老照片,都是本地鄉下景緻,淡雅中流動著田園風光。
窗戶旁有個小門,王政開啟,裡面是個家庭版的小廚房,一位穿著家居服、扎著圍裙的大嫂在忙碌著,看到三人微笑著打招呼。
“這是小廚房,和家裡的一樣,調料也是。大嫂不是廚師,就是個家庭婦女,會做菜。現在人吃飯店菜吃膩了,都喜歡吃家裡做的。咱們廚嫂就做八道菜,伺候一個房間。全是家常菜,家庭做法,客人很喜歡。包房得提前預定,晚了定不著。”王政說。
“好,這個創意好。”老譚讚道。
“有私房菜館的味道,但又不一樣。”張麗說。
“各個包房都這樣嗎?”老譚問。
“五個大一點的包房這樣,小包不的,沒廚嫂。”王政回道。
“廚嫂負責熱菜,冷盤在樓下出?”老譚問。
“對,廚嫂只負責家裡菜,客人點樓下的熱菜還是師傅做。”王政說。
“好,確實好。”老譚說。
王政又引著看了兩個包房,時間已到十一點。不好一直麻煩王政陪著,人家是總經理,有不少事呢,老譚叫他該忙忙去,自己和張麗慢慢參觀。
王政也確實有事,把老譚和張麗交代給店長後便忙去了。
老譚和張麗回到一樓,尋了一張小桌坐下,休息一會兒。
“他家這形式肯定流行,看著吧,頂多一年,省城就得有。”老譚說。
“差不多。”張麗認可,隨後問:“咱家能不能改成這樣?”
“能是能,就是工程太大”老譚道。
“不就是把廚房改一下嗎,咱家現在就是明檔,就差個展檔唄,還有就是把熱菜挪出來。”
“你想的簡單。廚房改造花錢就行,那都不是事,主要是觀念問題。咱們省城飯店用實物擺檔不是沒有過,連冰檔都有。咋地了?新鮮幾年,不都被電子照片和菜模取代了?
咱們北方人是越省事越好,怕麻煩。剛從擺檔回到照片上,你再擺檔,廚房人能跑光了。”老譚道。
“我看人家擺檔也不費啥事。”
“人家是習慣了,基礎好,員工認可。”
“我覺著這形式挺好,咱們應該整。”張麗堅持自己的看法。
“是應該整,要不然來考察啥?在這待幾天,把他家四家店都轉轉。這剛看個大概,細節還沒看著呢。”
“那是。”
十一點二十,第一桌客人進來了。
老譚和張麗起身,跟在客人身後,一邊看客人點菜一邊觀察著。
倆人的側重點不同,老譚在廚房上,張麗在服務上。
客人首先來到冷盤檔口。
“您好,歡迎來到米湯味道,這是咱家的冷盤,這道菜是咱家特色,非常爽口,賣的最好,您品嚐一下。”展檔內帶著口屏穿著乾淨整潔的工裝的師傅熱情的向客人做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