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很快把整個餃子吃完,對王紅說:“紅姐,好吃,比以前的好吃。”

“嗯十三香多了點兒,有些搶味兒。”王紅說。

“我覺著挺好了,省城一絕。”張麗說著豎起大拇指。

王紅哂笑一下,說:“哪來那些一絕,這都是老譚提醒,減料求源,返璞歸真。”

“他就是說說,啥都是你整的。”張麗說完緊接著來了句俏皮話,“紅姐不紅,天理難容。”然後便端著整盤餃子上樓找豔華去了。

在這裡我們說一下王紅,這個潑辣、美麗、做事像男人一樣的女人。

她現在是阿巧餃子館的餃子總監。在人們的理解中,餃子無外乎是餃子皮和餃子餡兩樣,其餘的沒啥。其實也真的沒啥,但就這兩樣也有很多學問,差一點兒都不行。

拿餃子面來說,看著簡單,拿水和好就行了,剩下的就是包唄。

這是家裡包餃子的正常做法,沒多少講究。但飯店不一樣,面和水的比例要標準,還要按比例加入鹽、蛋黃素、大油,這樣和出來的面有光澤、韌性和柔軟度,能夠長時間使用而不發態(tai,軟的意思),煮出來的餃子邊不會硬化。

王紅對餃子情有獨鍾,對面的領悟力超強,這也是各有所長吧。

開始配送餃子面的時候,出現過時間過長髮軟發態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出品質量。王紅著急上火的拿出幾天時間反覆試驗,終於找到原因把問題解決了,由此還創出餃子面的獨特配方,值得稱讚。

她還提出餃子面配送時的溫度問題,以及餃子間的溫度與溼度調節。根據她的提議,現在每個店的餃子間都配備了空調和空氣加溼器,很好的保證了餃子的質量。

在餃子餡方面她也不斷改進創新,以便迎合當下客人的口味。比如今天的三鮮餡,在老譚提出“減料求源、返璞歸真”的指引下,很快調了新的餡料,確實比以前有很大進步。

其實從去年開始她就往這方面發展了。現在已經很少使用煸餡,煸餡的特點是香,特別香,甚至有些膩人,能大幅度增加餃子的香味兒。

煸餡放在上世紀老百姓喜歡,誰不愛吃香味十足的餃子呢?可現在不行了,人們開始講究養生,吃菜都是少油、少鹽、少糖,原滋原味才好。餃子也是如此,太香了不愛吃,清淡、清香一些才是最愛。

幹啥都不要脫離群眾,老百姓喜歡的才是賺錢的。

少使用煸餡,突出原材料的本來味道,說白了就是青菜要吃出青菜味來,不能滿口都是肉香。

王紅在此基礎上又減少一些搶味調料,突出本味,這樣一來客人很喜歡,這也是阿巧餃子一直處於引領地位的主要原因。

在這方面王紅功不可沒。

和方建軍的生活也很好。倆人都在中央廚房工作,早上班早下班,小日子過的幸福滋潤。兒子去年元旦結的婚,小兩口在吉林過,不用操心啥。和老方倆人掙的花不了的花,也買了房子,沒啥後顧之憂,美氣得很。

有時候她就想,這輩子有幸遇見了老譚,走上了麵點這條路,才有今天。說句自傲的話,現在要是不在阿巧幹了,很多餃子館能請她,並且給的工資都不低。

當然,她不能走。

做人得講良心,老譚是伯樂,阿巧是平臺,她有自知之明,離開阿巧啥也不是。

人只有在啥都挺好的情況下才會一心樸正的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專注的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並且出成績。

現在的王紅就是這種情況。

她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跟著老譚幹了這些年,有感情,時常為他操心,並惦記著。尤其老譚的身體,每次聽到生病、受傷都惦記的要命,恨不得馬上到身邊親自看一眼才行。

五年前她對老譚有著愛慕,但現在沒了,把愛慕變成了關心,像姐姐對弟弟那樣。這麼說有些人不信,認為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不可能有什麼純潔,尤其現在這個社會。

不想在男女之間有沒有純潔的友誼的問題上爭論,這玩意兒全在本心本性。把愛變了質,只追求肉體的歡愉,打場麻將都可能拐走個女人。

兩個人一旦共同經歷了風風雨雨,彼此瞭解、互相幫扶,並且為了生活轉戰東西南北,把命運都聯絡在一起的情況下,既是同事又是姐弟也正常。

只不過世俗掩人心,雙目流短長罷了。

王紅知道老譚和媳婦的感情不好,倆人常年分房不在一起,擔心有一天會離婚。

說實話她不希望老譚離婚,但老譚這種情況又叫她心疼。她一直想找個沒人的時候單獨和老譚嘮嘮,可老譚每次回來都忙,根本抓不著人影兒,也沒嘮著。

此時她看著張麗端著餃子出去,心裡禁不住悵然的想:她和老譚也行,哪能總一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