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然徐姐咋提醒上半年沒賺啥錢呢。

在省城的時候老譚親自去麵館考察過一趟。考察之後得出的結論是麵館和阿巧不同,人家只賣麵條和拌菜,吃的人大部分是附近老百姓和周圍民工,還有計程車司機。都不喝酒,既吃即走,也沒有提前訂餐的,週一休息不耽誤主道。

阿巧不行,餃子館,大部分是聚會喝酒的,並且有些人和單位偏趕在週一訂餐,所以休息不了。

週一全員休息的好處是員工能徹底放鬆,毫無顧忌的玩上一天。尤其是處物件的、夫妻在一個店工作的,可以充分享受一下同時休息的快樂時光,那可是飯店人夢寐以求的。

但阿巧現在還達不到。

不但週一休息達不到,就連四天休息都困難。

回到呼市後老譚聽說有家中餐廳做到了週一休息,引起了他的好奇心,叫上週曉梅就過來了。

這家餐廳不大,兩層樓,二百平左右。裝修的挺有特色,很懷舊,像六十年代的飯店,進來後有穿越的感覺。

他倆到的時候下午一點多,樓上樓下客人全滿,並且還有等位的,火爆程度相對於阿巧來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倆在大廳角落擠了個座位,檯面都沒收拾,沒辦法,只能先坐下,不坐下就被人搶跑了。

“這吃飯和打仗似的。”周曉梅一邊擦汗一邊說。

“人家這才叫生意呢。”老譚感嘆。

“和咱家週五、週六差不多少。”

“今天週三,咱家做不到這樣。”

過來一個四十歲左右的服務員,把一張選單給了周曉梅,然後開始收拾檯面。

周曉梅看了一下選單,然後遞給老譚。

選單很簡單,十二道熱菜,六道冷盤,一道主食。酒水也在上面,加一起六種。

老譚點了兩個菜,一瓶酒,兩碗米飯。

服務員往廚房送選單的時候,老譚跟著到了傳菜口,從這裡能看到整個廚房的工作情況。

廚房不大,三十平。

兩個廚師,一個冷盤,一個麵點,兩個砧板,沒有打荷的。所有熱菜都是提前備好的半成品,一份份擺在廚師後面的操作檯上。

廚師炒,砧板打荷,出菜速度非常快,幾乎是選單剛下來,兩分鐘不到第一個菜就出去了。

這速度叫老譚有點咋舌,他覺著自己家就夠快了,沒成想人家更快。

等冷盤就更快了。

只見冷盤師傅拿著選單,看著菜名開啟冰櫃,裡面是一盤盤製作好的成品,拿出來直接走菜,一點不耽誤。

麵點就不說了,整個蒸車全是一碗碗蒸好的米飯,更快。

老譚看了一會兒便折轉身回來,剛坐下沒一會兒,菜、飯、酒全上來了。

“他家上菜真快。”周曉梅說。

“準備工作做得好,能不快嗎。”老譚說。

“嚐嚐味道啥樣。”周曉梅拿著筷子開始夾菜。

說實話,味道一般,勉強算中檔水平。

“這味道照咱家差遠了。”周曉梅說。

“到他家吃的是氣氛、回憶,還有上菜快,不耽誤事,最主要是便宜。”老譚說。

“但這絕對吃不住人。”周曉梅說。

“也行,挺新穎的。老年人的回憶,中年人的記憶,年輕人的嚮往,他家體現的淋漓盡致。也有生命力他家廚房整的挺好,沒打荷的,咱家要是能把打荷的取消就敢四天休息,我回去研究研究。”

說實在的,這是老譚最大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