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領導只要結果,不看過程,這樣企業的運轉是按部就班的,很難發展。”

“上層領導定方向,中層領導給方案,底層找方法,員工執行,這四步缺一不可。”

“如果只看結果,我想問,沒有方向拿什麼結果?或者說拿什麼樣的結果才是對的?給出了方向沒方案怎麼找方法?沒方法怎麼拿結果?”

“結果很重要,但任何結果都是透過過程來完成的。看結果的前提是首先把過程完善好,完善好的過程就是我們所說的流程。只有好的、嚴謹的、標準的流程才能拿到想要的結果。”

“管理打天下,流程定江山。好的管理一定有好的流程做支撐,要不然就是空談。老闆把方向定了,管理人員就得做出標準化流程。什麼是流程,就是把一件事具體化,分成步驟。第一步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第二步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

“把每一步都設計好,定出標準,給出方法,員工去執行就行了。在執行的過程中管理者做好督導和檢查,把激勵貫穿整個過程,OK,想要的結果一定能拿到。”

這是老譚在烹飪協會的邀請下,給省城餐飲人做工分制管理上的演講,摘錄一段作為分享,不做他用。

阿巧餃子館有了名後,成了很多餐飲人關注的物件。

這半年烹飪協會和名廚委員會多次邀請老譚過去給講講課,老譚不是拿架子,確實太忙,一直沒倒出時間來。這回救人事件被人扒出,成了段佳話,也就有了這次演講。

都是人的名樹的影,如果阿巧做的不好,老譚充其量是個小有名氣的廚子,沒人請,也登不上大雅之臺。不是人們勢力,而是什麼都要靠實力說話。拿奧運會來說,冠軍和亞軍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幾乎一樣,但人們記住的往往是冠軍,第二名少有人知。

做得好有人學,做得不好不當反面教材就不錯了。

反過來也說明一個道理,平臺很重要,如果沒有阿巧,也不會有老譚。只有成功的企業才會打造卓越的管理者。

做完演講,老譚把省城的事梳理交代一番,然後去了呼市。

老譚走後,豔華和張向東一起見了撫順、鞍山、遼中的合夥人,進過細緻詳談,撫順的張老闆不再堅持以前的想法,都簽了協議,把預備款打到阿巧的賬戶上,剩下的就是裝修了。

這幾年店面裝修一直和向總合作,現在他的公司也擴大了,事業蒸蒸日上。

這就和食物鏈似的,一家發展良好的餐飲企業,能托起相關的幾家行業,包括裝修公司、原料供貨商、調料商、賣餐具的、買炊具的、甚至是賣工裝的。

當然,不是說他們只靠一家飯店活著,但至少是最大、最忠誠的客戶。

隨著三家合作店的簽約,加上陵東店和北行店,現在有五家店預計在三個月內開業。五家店,拋去店長廚師長不說,一家店按三十個員工計算,這就需要一百五十人。

一百五十人,需要招聘、培訓、訓練、實習,任務艱鉅呀。還得提供食宿,雖然沒正式上崗,但也得按比例發工資,都得在純利潤裡拿,一筆不小的開資。

這還不算呼市的金橋店,加上它更多了。

幹啥都不容易,有錢只是基礎,還需要肚量與魄力。

好在老譚、豔華、張麗、忠清他們都是身經百戰運籌帷幄的沙場老將,已經沒了當初的膽戰心驚。一切都按著計劃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分工明確,有規有矩,忙而不亂。

工作是人賴以生存養家餬口的資本,但不能總工作,也需要休息,勞逸結合嘛。

關於休息這塊阿巧和大部分飯店一樣,每月三天。有些小飯店達不到這樣,有兩天的,一天的,還有的沒休,但工資高些。

有沒有四天的?

有。公家開的賓館和少數幾家明星私營餐企是四天。

隨著勞動法的普及和員工對個人權益的重視,四天休息的呼聲已經有了,但飯店老闆考慮到效益和工資問題,還沒有做出頭鳥的。

這裡說兩個現象。

省城有一家麵館做得非常好,已經形成了連鎖。老闆也有魄力,規定週一不營業,全員休息,開了飯店四天休息的先河,叫餐飲人津津樂道。

呼市一家懷舊的印象餐館也是如此,週一休息不營業。

這兩家店看著是每個月少營業四天,但生意相當好,都排隊吃飯。

這現象引起很多餐飲人的重視,紛紛去實地考察,當然也包括老譚。

他和豔華曾研究過員工四天休息的事,覺著有點難。一個月休四天的話,前臺、後廚至少各增加一名員才能排開,要不然休不完。增加倆人就得增加兩份開資,少說七千元,這還不算吃住費用,壓力確實有點大。

開飯店和過日子一樣,都得精打細算。

在人員工資和福利待遇上,阿巧已經很高了。按照正常飯店來說,人員工資不能超過營業額的百分之二十,超了等於不賺錢。

當然,其中有著利潤空間,但很少有老闆捨得。

阿巧已經超了,是百分之二十二,所以純利潤不多,要是再增加開資就更少了。

不像單體店,除了老闆就是員工,工資壓力不大。現在是公司,除了一線員工還養著三十來號辦公室人員呢,何況這些人大部分是高工資,都得從純利潤裡面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