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經過廚師改良,成了“後山一絕”。

絕在哪?

確切的說除了對過去苦日子的記憶之外,還有兒時對媽媽味道的留戀。

任何一道流傳下來的普通美食,都承載了老百姓的記憶和情感。雖然只是一道普通的家常菜,對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來說卻是一生的回味與眷戀。

知道了“後山一絕”的前世今生後,老譚投名師訪益友,吃了十多家本地菜館,總結出一個做法。

他的做法是復原,返璞歸真。

這本來是主副食搭配的倆菜一主食,廚師為了追求造型美觀有賣相,把三菜合一變成了一道菜。

把烙好的油餅切成大小均勻的三角塊,呈放射狀碼在盤子邊,炒好的土豆絲放在盤子中央,壓蓋油餅一部分,讓油餅尖尖的一角露出來。然後把雞蛋攤成雞蛋餅蓋在土豆絲上面。看上去很美觀,賞心悅目。

有些菜造型有了,觀賞度上去了,卻失去了原來的味道。

油餅放在盤子底,上面蓋上土豆絲,被蓋住的部分回軟,吃起來軟踏踏的,口感沒了。雞蛋攤成餅看著好看,但吃起來不方便。如果攤的好還行,要是攤的不好,為了追求顏色形狀難免浸油,到時候啥口感都沒了。

“後山一絕”應該是這麼吃的。

烙好的油餅一層層的揭開,吃的時候上面鋪上土豆絲,再夾幾塊炒雞蛋卷起來吃,這樣才有感覺,才有味道。

做好這道菜有三個關鍵點。

第一,土豆絲要炒到火候,像家裡炒的一樣,不能焯水,直接生炒,最好用豆油,大點兒蔥花,炒出來的土豆絲軟中帶脆,香氣濃郁,表面上滋滋油泡兒,這樣才行。

第二個關鍵點是烙油餅。烙油餅在東北叫“打餅”,我們經常聽女人說:“今天飯菜省事,炒個菜,打兩張餅,再放個湯,夠他們爺幾個吃的。”打兩張餅就是烙兩張油餅。

餅面冷水和,不能太軟。和好的面擀成大張,上面抹好豆油,然後捲起,揪成劑子,壓扁,擀成餅。烙的時候鍋裡不能有油,兩面烙,等鼓大包的時候熟了拿出。然後鍋中下油燒熱,把烙熟的餅入鍋烙成兩面金黃拿出,這就成了。

烙好的油餅表皮酥脆,裡面層層疊疊,猶如春餅,筋道嫩香,不吃菜都能吃一張。要是撕開一層層的,加上炒好的土豆絲或者豆芽,再不是酸菜粉條,那味道就別提了,美味的很。

第三個關鍵點是炒雞蛋。家常炒法,打好的雞蛋裡多加蔥花,放少許鹽帶點鹹淡,進鍋裡炒,別怕炒散,一定要小火炒幹香了,聞著就想吃才行。

這三個關鍵點掌握住了,這道菜就成功了。上桌的時候一盤炒土豆絲,一小盤炒雞蛋,幾張金黃酥脆的油餅。把油餅撕開,夾上土豆絲和幹香的炒雞蛋,吃去吧,越吃越想吃,香著嘞。

當然,做這道菜很麻煩,首先需要麵點配合。油餅現烙的好吃,提前烙好的吃不出脆嫩勁兒來。

客人點這道菜的時候,麵點要拿出一個人烙餅,難免耽誤包餃子。

為了烙好餅,還不耽誤包餃子,老譚買了一臺餅鐺。

很多來餃子館的本地客人都說“後山一絕”做的地道,吃出了感覺,原汁原味。

說白了,到現在“後山一絕”賺的利潤還不夠買餅鐺的錢,但這個投資值,它所產生的無形利潤與價值遠遠超出了它的本身。

老譚熱愛美食,因為熱愛才有今天。

他對菜品的研究精益求精,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如果不這樣,餃子館的菜和餃子也不會受到好評,開一家火一家。

人這一輩子需要敬業。不敬業就不能專業,不專業就成不了專家。只有專家才能專心,做到第一。要不然咋說行行出狀元呢。

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淺顯的道理我們都懂,但做到的沒幾個,不是做不到,是不能堅持。

大道至簡,返璞歸真。

神農嘗百草,茶在草木中。

以古為鑑,始知人需磨礪;以今及古,始知滄海桑田。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與其渾渾噩噩隨波逐流,不如干乾脆脆奮而前行。

不為別的,只為活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