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武川之行(第1/2頁)
章節報錯
武川舉行的這次招商會,由縣招商辦牽頭,呼市招商局協助,聯合本縣小微企業共同舉辦的。主要是為了吸引外地人到本縣投資,給小微企業牽線搭橋,找出路。
武川三鎮六鄉,大部分以農業為主,又地處盆地,出川只有一條路,至今沒通火車,相對來說經濟還是比較落後的。
九六年以前武川先後歸集寧和平地泉管轄,後屬烏蘭察布盟,九六年以後歸呼市直接管轄。
除了農牧業之外,二零一二年以來形成了建材業和清潔能源產業,但第三產業增長緩慢。
二零一二年以來,旅遊業實現了觀光型向複合型的轉變。
武川縣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哈達門森林公園,大青山避暑山莊,李齊溝自然保護區,大青山抗日根據地遺址等。
呼市招商局高局長聯絡了省城商會和溫州商會,這兩個商會有很多做得很好的企業,準備把這些企業的負責人拉倒武川,進行實地考察,和本地小微企業溝通洽談,爭取促成合作專案,進而引進資金,帶動經濟發展。
省城商會會長孫於聰沒有向縣城投資的意向,但高局長邀請了,得給面子,安排古毅聯絡幾個商戶老闆去走走過場。
古毅安排這事熟絡。先後找了兩個做建材生意的老闆和一個做糧油的,外加老譚。當然,也以商會的名義向所有商戶發了通知,意思是誰愛去誰去,自便,反正到地方就是參觀,然後吃飯,吃完飯打道回府。至於能不能發現好專案進行投資,那就是個人事了。
招商會這天早上,古毅早早地開車來到餃子館。老譚上車後發現後座上坐著一個身穿旗袍的女人,看上去四十二、三,但實際年齡絕對不止這些,只是因為打扮的太精緻而顯的年輕。
古毅介紹女人是新型農業產業園的王董,北京人。也受到了邀請,準備去考察土豆專案。和古毅相熟,是老朋友,便一同前往。
古毅開車,老譚坐在副駕駛上,開始向武川出發。
去武川走呼武公路,翻越大青山,全是盤山道,非常危險。
古毅開的很慢,一邊開一邊介紹路兩邊的風景和武川的風土人情。
“這條路才通車一年多,沒修之前都走老路,得爬山頂,老危險了。但山頂風景好,站在山頂呼市一覽無餘,武川也看的清楚的。山上樹多,密密麻麻的,涼快兒。”古毅饒有興趣的說。
“這兩邊的風景就挺好,山清水秀的。”王董說。
兩邊的風景確實不錯,山高,一片綠色,公路建在半山腰,一側是直拔而起的青山,一側是深達三十多米的溝壑,美景與危險並存,既驚險又刺激。
好在公路是單行線,溝壑這邊通往武川,另一邊是武川通往呼市的,兩條路隔著近百米的溝壑遙相呼應,少了會車的危險。
溝壑下是條河,清水潺潺。
“王姐,山頂你沒去呢,去了保證喜歡。今天開的車不行,要是越野車就好了,回來的時候走老路,帶你倆到山頂逛逛。”古毅說。
“以後有時間的吧。”王董說。
“這剛進山,得在山裡走一個小時。再走二十分鐘前面有個平窪,那有家農家院,整的挺好,呼市挺多人到週末都開車來,吃點農家飯菜,喝點散白酒,也都不走,有地方住,小火炕,老舒服了。”古毅說。
“還有這地方?”老譚好奇的問。
“有,一會兒到地方你就知道了,好地方,青山綠水,山裡人家,純原生態。”
古毅這麼一說勾起了老譚和王董的興趣,禁不住期待起來。
拐過兩個山彎,又往前開了約摸十多分鐘,前面出現一個比較寬闊的平窪,大老遠看著一個帶圍牆的院落,門前豎起的杆子上掛著一串顯眼的紅燈籠。
古毅慢慢的把車停在門外,三個人從車上下來。
這裡是大山裡的世外桃源。
以前應該是個小山包,公路從這裡穿過,把山包削去一半,另一半被農家院主人削平,修整成平地,建了院落,成了農家院。
院牆不高,一米五左右,站在外面能看清裡面的景象。
院子裡一排十間正房,窗戶是民國時期的格子窗,刷著紅油漆,鑲著小塊玻璃,給人一種回到過去的感覺。東西兩邊各五間廂房,也是老式的,很有年代感。
院中央一口水井,井口上架著轆轆把,轆轆把上纏著井繩,直垂井裡。井旁放著兩個水桶和一條扁擔,還有一個用石頭鑿的水槽子。
一個扎著圍裙的女人從東廂房出來,往大門外站著的老譚三人看了一眼,然後折轉身進了正房。
“這地方好呀,修身養性的地方,青山綠水,空氣新鮮,沒人打擾,多肅靜。”王董感慨地說。
“那還說啥了,看著沒,正房都是包間,有地桌有火炕,和農村一樣。吃完了可以在炕上直接睡。東廂房是廚房,員工休息的地方。西廂房是客房,裡面有床,也有火炕。
他家沒菜譜,來之前得提前預定,八個人以下一千二,八個人到十二個人一千六,管吃管住。頭天晚上是大餐,有魚有肉,小笨雞啥的,都是農家飯菜,保證夠吃。第二天早上就簡單了,粥、鹹菜、饅頭。”古毅介紹著。
“這地方早上保證好,得霧氣昭昭的。”王董說。
“嗯,我在這住過一次,頭天喝大了,早上沒起來,起來早的上山轉一圈,呼吸呼吸新鮮空氣他家的小笨雞是真好吃,純散養的,笨雞蛋也好,炒出來焦黃,咱們買的不行,都是養雞場的。”古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