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杯酒下肚,彷彿撤去了一層無形的隔膜,友好而熟絡起來。客人要老譚坐下來喝兩杯,老譚也是這目的,便坐了下來,順便叫木蘭再加倆菜。

又客套而熱情的喝了兩杯,就嘮到了餃子上。

一個操著本地口音的女的說:“你家餃子好吃,就是這羊肉餡吃著不習慣,味道確實好,但”

“我們本地人吃羊肉喜歡大塊的,就是包餃子也是把肉切丁,不剁碎了。你家這羊肉餡太細了,我們吃著沒味兒也不是沒味兒,就是不趕勁兒,沒口感。”另一個女的說。

噢,原來是這回事。

老譚心中一陣懊悔的自責。

開業前他幾乎吃遍了呼市的餃子,但由於不愛吃羊肉餡也就沒咋注意。吃是吃過一回,人家確實是把羊肉切成丁的。他感覺餡子很散,味道一般,還在心裡嘲笑了餃子師傅一番,覺著這麼好的羊肉切丁調餡調瞎了,哪有東北人調的好,把肉剁的細細的,吃好味,一咬一個小肉團,香的流油,那才叫餃子呢。

沒成想被一悶棍打回原形,客人根本不喜歡把肉剁碎了包的餃子,而喜歡切丁的。

他犯了經驗主義錯誤,還有不迎合當地老百姓飲食習慣的漏洞。說白了就是自以為是,有些託大。

還是後開口的女的說:“譚經理,你家把這肉切成丁就好了,味道不要變,非常好,比別人家都好。”

老譚感激的直說謝謝。

於是給這桌客人免了單,馬上通知羊肉餡餃子停售,然後來到廚房,開始重新調整。

知道問題出在哪就好辦。

下午,老譚親自到市場選了合適的羔羊肉,拿回來切丁,反覆試製好幾遍,達到滿意口味後,到晚上羊肉餡餃子重新銷售,客人大悅。

雖然是個插曲,但也給老譚敲了一記警鐘。

經驗主義和自以為是不可取呀。

總的來說開業還是很成功的,當天賣了一萬五千塊錢,雖然不是很高,但比過去強多了。

營業額在一萬五到一萬七之間持續了三天。

第四天週五,開始爆發,一下子賣到了兩萬一,緊接著週六、週日都是兩萬以上。

這樣的營業額對一個四百平的店面來說想當不錯了,叫人羨慕眼紅的火爆。

挨著餃子館是一家菸酒店,菸酒店旁邊是一家銅鍋涮火鍋。店面不大,一百五十平,生意很好,老闆是一對中年夫妻,領著閨女、女婿一起做,沒僱別的人。

老譚、燕子、張宇三個人正坐在這裡涮羊肉。

“火鍋我愛吃,但不愛涮羊肉,省城的羊肉卷大部分都摻假,不摻假的也不好吃,特別羶。打來了呼市吃上這太陽卷之後,還上癮了。”老譚說。

張宇說:“呼市的羊肉好,嫩,還不羶,越吃越香。呼市的火鍋大部分都是銅鍋涮,沒啥鴛鴦鍋、麻辣鍋,都是清水煮,原汁原味。”

“這好的羊肉涮麻辣鍋瞎了,吃不出原味來。”老譚說。

“一開始我也不願意吃羊肉,嫌乎羶,他說這地方的羊肉一點不羶我還不信呢。一吃上還真不羶,咋涮都嫩,還不膩人,尤其是蘸著野韭菜花吃,特別香。我現在都上癮了,三天不吃就想。”燕子說。

“這地方羊肉是好。”老譚由衷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