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母親 兒子(第1/3頁)
章節報錯
人越大越想家。
這也是人之常情。
年輕的時候朝氣蓬勃,懷揣著對事業的夢想和青春的激情,奮鬥拼搏在自以為是的道路上。那時候也想家,但不強烈,覺著沒幹出人樣來回家磕磣,總想著有朝一日風風光光的衣錦還鄉。
衣錦還鄉,榮耀的象徵,是多少打工人的夢想。
真正做到的沒幾個,大部分都是在陌生的城市裡苦苦的勞動著,為了一口養家餬口的吃食沒白天沒黑天的幹,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流著摻雜了心酸的汗水。
只有等到過年過節的時候才會穿上新衣服,把自己打扮得像個衣錦還鄉的樣子回家。
我們這個社會,有功高無比的大人物,有事業有成的企業家,有人們喜歡八卦的明星,有各行各業的傑出人物。
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勞動者。
普普通通勞動者中有一支隊伍,是成千上萬從農村出來的打工者,他們撇家舍業背井離鄉,默默無聞的為我們這個社會做著巨大的貢獻。
離家在外的人呀,他們想家,想媽媽,想孩子,想親姊姐妹一奶同胞。
回不了家,衝家的方向遙望,眼前是親人的面孔,眼裡是旋轉的淚花
老譚靜靜地坐在窗前望著外面。外面下著雨,淅瀝瀝的雨聲在夜裡分外清晰,從窗戶飄進來,飄進耳朵。
他此時的眼裡含滿了淚水。
人到四十,半生已過。
曾經的年少是貧窮苦難的日子,依稀中看到母親走在刺骨的寒風中,挎著筐,挨家挨戶的討要吃食,給家裡一群孩子餵飽肚子
還有村邊的那條小河,母親把露著腳指頭的鞋踩進水裡,帶著滿身疲憊慈愛的說:“趟河過去吧,看,媽也趟河”
淚水無聲的滑落,心酸的疼著。
他想回家看看母親。
人在難處別想家,越想家越想,越難受。雖然四十的人了,躺在病床上的那一刻最想見到的還是母親,想像個孩子似的偎進母親懷裡,和小時候一樣,肆意的撒嬌。
母親的懷抱永遠是孩子堅強的襁褓,不管多大。
可是,不能這樣瘸著腿回家,回家也得等腿好了,像個健康人一樣。
二十一歲那年,簡單的收拾了行囊,準備出來打工,給貧困的家找條出路,給自己找條出路。母親沒說什麼,只是在臨出家門時叮囑:“出門在外不容易,掙不掙錢沒啥,要踏踏實實走路,實實在在做人。”
踏踏實實走路,實實在在做人。
是呀,這些年母親的這句話一直在耳邊響著,不敢忘。
十九年過去了,成了一個城裡人,可是內心深處還是和城市格格不入,紮在骨子裡的農民情節時刻提醒自己是個農民,有一天要回到農村,回到家。
現在不算功成名就,回家的話也不是衣錦還鄉。如今農村比城裡好,五個姐姐各個比自己過得好,都新建了房子,買了轎車,年收入說出來叫自己自慚形穢。
和姐姐們比起來自己屬於剛擺脫貧困,但看到姐姐家過得好心裡高興。
尤其看到母親,如今頤養天年衣食無憂,身康體健無病無災,這就是最大的福。
還求什麼呢?
人得知足常樂。
就是和老婆林燕的關係有些不好,這不是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生活的前行,都會改變的。人只要往好處想,往好處做,沒有不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