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模式(第1/2頁)
章節報錯
老譚站在馬路對面,抱膀抽菸,安靜的注視著餃子館。
餃子館左邊是當初小鳳給他介紹的那家飯店——“鄉土人情”,右邊是“新天地超市”,挨著新天地是重慶火鍋店,火鍋店旁邊是韓式烤肉。再往前還有十多家飯店,面積和餃子館一樣,都是三百平。
餃子館沒開業的時候鄉土人情生意最好,每天一萬塊錢。其次是韓式烤肉和火鍋店,能賣到五千,其他家不行,在兩千到三千之間。
現在最火的是餃子館,每天爆滿,並且排隊,叫別人家羨慕不已。尤其是鄉土人情的老闆,對自己當初沒把老譚留下後悔不已。
老譚在想餃子館的運營模式。
在從武漢上飛機的時候他就開始思考了。
目前來說餃子館每天一萬塊錢是頂峰,再想多賣不可能,餐位有數,就算飯口整體翻檯也就這樣,已經飽和了。
按目前的效益計算,十個月收回成本不成問題。也就是說十個月賺三十四萬,對一個三百平的小店來說相當不錯了。
生意非常理想,說明當初設計的模式正確,客人喜歡並且接受,是盈利模式。
菜品結構設計合理,十八道熱菜,兩個大鍋燉,這樣廚師注意力集中,容易打造特色。
八道冷盤六個小菜一個燻味,簡潔明瞭風味突出。尤其是小菜自選,不但提高了上菜速度,還拉低了菜價,叫客人直觀上感覺菜價不貴,心裡接受能力大大提高。
餃子定向準確,品種少,易管理,出精品。
明檔設計合理,把特色直接展現在客人面前,不用介紹就知道是純手工餃子,現來現包,整個製作過程一目瞭然,給人乾淨衛生、吃著放心的感覺,這是最大亮點。
透過這些總結出一句話——把最掙錢、最特色的東西展現在客人眼前,做直面營銷,賺錢。
店酒和養生酒是餃子館的另一亮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並且正扣主題——餃子就酒,越喝越有。
從遠距離看餃子館,整個裝修和“阿巧”倆字十分搭,看著就和諧。店面和店名的結合達到了完美統一,完全可以當成樣板店。
這樣,一個小餃子館的模式就成型了。
“阿巧餃子館”,特色:品東北地道老菜,嘗百年傳承餃子。
面積在三百平左右,最好是一二樓,一樓是散臺和廚房,二樓包房。
人均消費在三十七到四十之間。
店面裝修在三十五萬之內,房租在十到十二萬之間。每月營業額二十五萬到二十八萬,十個月收回成本。
明檔廚房,餃子主打。菜品四十道,以精緻老菜為主。配上店酒養生酒,打造東北老百姓吃餃子民俗文化——餃子就酒,越喝越有。
人員架構:店長一名,廚房主管一名。廚房十五人,前廳十五人。
管理模式:五常結合積分制,五常為輔,積分為主,激勵型管理。
用一年時間完善運營模式,在被模仿之前開第二家直營店,不給模仿機會,快速佔領市場。然後以十個月一個店的速度開四家直營店,開第四家的時候做一個小型的中央廚房,對餃子面、餃子餡形成配送,保證餃子質量標準統一。如果可能,冷盤也實行半成品和成品配送。
這個模式在老譚的腦袋裡漸漸成型之後露出笑容,把菸頭扔掉,一臉輕鬆的向店裡走去。
快到店門口的時候王紅推門出來把老譚迎住。
“老譚,跟你說個事,不要錢的餃子工要不要?”王紅問。
“不要錢的?學徒呀?”老譚問。
“孟夢同學,想學餃子,不給錢也行。”
老譚想了一下說:“叫過來看看吧,要是幹得好得給人家錢,另外咱們得培養幾個餃子工。”
“那我就叫孟夢給她同學打電話了。對了,你不用跟兩個老闆說一聲?看看人家願不願意?”王紅提醒道。
“不用,咱家也不差一個人的錢,再說這也是好事,以後保證能用上。”老譚說。
“你最好和人家說說,人家是老闆。是,就算你不說她倆也不能說啥,但還是說說好。”王紅想的周到,又說:“還有,你和她倆別走的太近,你是好心,都是為了飯店著想,她倆也認可,但人家還有老爺們兒呢,你和人家媳婦走的近,有說有笑的,老爺們兒肯定多想。像你這回領著她倆出去考察,本來是好事,就興許讓人家想歪了。”
“不至於吧。”老譚笑道。
“有幾個像你這樣啥也不想的?你媳婦跟男老闆一出去好幾天你願意呀?別說人家老爺們兒了,就連員工都多想,知道不?”王紅說。
老譚從來沒往這方面合計,聽王紅這一說覺著是這回事。另外王紅能這麼說一定是看出啥了,再不就是聽到別人議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