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村長書記(第1/2頁)
章節報錯
關東人家所在的這條街叫萬方路,歸田義屯管。
以前的萬方路都是平房,後面是一片稻田地。九十年代開始城市擴建,有開發商要買下這塊地皮,村長李萬山和書記馮世民沒同意,倆人一合計村上自己開發,也算給村民留了個家底。
現在這裡成了高檔住宅小區。
黃河大街往東,關東人家往西這片地段是商業網點。關東人家靠裡,挨著有超市、藥店、飯店、歌廳、賓館、洗浴中心等。很繁華,是田義屯中心地帶。
村長李萬民是個人物,五十來歲,土生土長的田義屯人。看著像三國裡的張飛,大大咧咧的,說話粗俗,沒啥素質。千萬別被他這些給迷惑了,他可是粗中有細,精著呢。就連區長跟他辦事都得多長個心眼,整不好就被套進去。
書記馮世民原來是下坎子村人,後到田義屯的。在省城一提下坎子老馮家有名,老百姓都給幾分敬重。
馮家,世襲皇室守陵人,八旗子弟。自打皇太極埋在北陵之後,馮家世代在這裡守陵。新中國成立後北陵作為皇家陵園被政府接管,部分族人成了公家人,部分族人依舊是農民。
馮家不顯山不漏水,戶族不大,但家家家境殷實。聽說早年間祖上得到不少賞賜,除了黃白之物外,還有祭祖時皇上、娘娘、皇子、貝勒、格格等人隨手給的隨身飾物,在過去不值錢,現在隨便拿出一件都能發家。
馮世民文縐縐的,年輕時入黨,老三屆,是個文化人。在村裡與鄰為善,與世無爭,威望頗高。父親活著時是村書記,過世後他被村民推舉,區裡任命,世襲了。
由於有文化,對世事看的比一般人透。當年開發商買萬方路地皮時,他和李萬民商量不能把村裡老少爺們的地賣了,得留點家底。與其賣掉不如村裡出資自己開發,一來村民住上樓房了,二來給老百姓一個保障——門市和市場每年租金不是小數,給村民分下去比種地來錢。
於是有了現在的萬方路。
倆人在村裡的威信極高,每次換屆選舉都是他倆。
主要是倆人不貪,已經豐衣足食步入小康,貪那些沒用,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還不如把這輩子過好呢。
王明父親是飛機廠的老政工幹部,一肚子墨水,和馮世民的父親一起念過私塾,同窗好友。兩家是父一輩子一輩的交情,友誼深厚。王明和馮世民從小玩到大,投脾氣,總在一起喝點小酒,閒談家國,說古論今,消遣時間。
李萬山正在馮世民家裡喝茶,接到王明電話說喝酒,倆人都是好酒之人,和王明又是老友,立時爽快答應欣然前往。
倆人來了之後互相認識,炕桌有點坐不下了,大家轉移到地桌上來。
李萬山一身農民打扮,怎麼看也不像個村長。坐下後敞開大嗓門:“別說,這整的還挺有特色,像農家院。”
“人家本來就是農家院,沒看著小毛驢拉磨嗎?”王明說。
“整的挺好,像那回事,比老根山莊整的強,別看老根山莊是名人開的,但沒人家整得好。”李萬山實事求是道。
馮世民就有些慢條斯理了,他說:“開飯店也分人,不是說在娛樂園混得好就能開飯店,要那樣買賣沒別人的了。現在挺多娛樂圈的人開飯店,我看沒幾個好的。該幹啥就是幹啥,錢不是一個人賺的,得給別人留條財路。”
劉哥說:“這話說得對。”
老譚是當年老根山莊廚師長,做的很好,要不是非典能繼續做下去。如果當時的老闆不把山莊兌出去,做到現在的話能和赤山酒家一樣,是三臺子標誌性餐飲。
老譚是東道主,自然要熱情的招呼大家。
“我提一杯,今天哥哥姐姐們給老弟面子,同時非常高興認識李哥和馮哥,薄酒素菜不成敬意,我最小,先乾為敬。”老譚說完一仰脖把杯中酒乾了。
王明和劉哥幹了,李萬山和馮世民久經沙場,喝酒自然不在話下,仰脖幹了。
剩下豔華和燕子,老譚剛想說女士隨意,豔華端起酒杯若無其事的一仰脖幹了,燕子只好瞅著杯裡的酒犯愁。
王明笑著說:“燕子,喝不了可以找人幫忙,你跟前兒不是有鄰居嗎?”
燕子看了挨著自己坐的馮世民一眼。
馮世民,守陵人後代。爺爺早年喪妻,後娶了一房女人,也沒走到最後,一起過了五年染病而去。
父親和他爺爺一樣,原配先走,後娶了一個女人過了五年也走了。
祖孫三人命運驚人的相似,他老伴十年前走了,之後在別人的介紹下和第二個女人過了五年,也走了。
有一個女兒,已經結婚成家。
自己一人難免孤單,女兒孝順,勸他再找一個,身邊有個伴也有個照應啥的。俗話說再好的兒女不如半路夫妻,他也有那個心思。
算命的說守陵人孤,命硬,一輩子能有子嗣不錯了。和一般的女人過不長久,除非是特別命硬的,要不然都得被剋死。
不信命也不行,三代人命運相同,像是上天註定的一樣。
馮世民覺著可能真這樣,要是再找一個跟自己過幾年無疾而終,倒是傷了人家,有些罪孽,於是就放棄找老伴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