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得知劍閣失守的訊息後,沒有停留,第一時間便撤退到萬安縣城(治今四川德陽市東北羅江鎮)。

劍閣在劍州的東北角,萬安縣在綿州的西南角,相隔三百多里,中間有數個縣城。就這麼撤退到萬安,相當於不戰而放棄了劍州和綿州。

可對於李世民來說,從劍閣往南,直到萬安,已經沒有什麼駐守的必要。

從劍閣往南,直到白馬關,這一段是連綿不斷的丘陵,並無合適的要塞可駐防。

關鍵是李世民的兵力不足,若跟明軍一城一地的爭奪劍、綿二州,唐軍既會陷入到被動防禦中,也會被迫拉長糧道,最後被明軍各個擊破。

倒不如退守萬安,擇一地跟明軍決戰。

萬安城前面是凱江,北面便是龍泉山脈,從萬安縣往西,分別是白馬關和鹿頭關。兩關形勢險要,與萬安城互為鼎立之勢。

而從萬安城往西則是綿竹,綿竹城擋住南下的大路,為成都北面之屏障。

李世民選擇堅守萬安,就是希望能夠消耗明軍糧草。明軍從漢中而來,糧道將有數百里,糧食再多也禁不住消耗。

一旦明軍糧盡,就是李世民反擊的機會。

而且李世民也不擔心明軍會就地取糧。

劍州、綿州多是丘陵,本就不是產糧區。李世民樂得明軍從老百姓口中奪糧,最後喪盡民心。

而攻克劍閣的黃明遼,也沒想到這一戰會這麼順利,全軍一路南下,很快到達了巴西城,離著成都不過二百多里。

不過等他聽說李世民已經擊殺李建成和李元吉,掌握了成都的大權之後,他就有些笑不出來了。

黃明遼並不瞭解李世民,也沒有和李世民有太多的接觸,可李世民是被兄長調教出的人,又被兄長稱之為不可小覷之輩,黃明遼自是對其報有最大的戒備,並不敢完全輕視。

經過多次分兵,此時黃明遼手中有右武衛一軍和右靖衛(缺一軍),以及行臺直隸屬部隊和部分從陽安關趕來的漢中軍,差不四萬餘人,倒是跟李世民的兵力差不多。

至於李神通投降的所部,雖然人數不少,黃明遼就不敢用了。

黃明遼到達巴西后,眼看李世民屯兵萬安縣,立刻就明白了對方的用意。李世民這次使的是陽謀,想破成都,就得先撞上李世民設的銅牆鐵壁。

不過黃明遼是什麼人,他在西域,可是十年未休兵戈,從一個小小的尹吾城殺出一個西域都護府,現在的李世民,無論是經驗還是底牌,皆不如黃明遼。

於是黃明遼使了一招出人意料的動作。

既然李世民選擇屯兵不動,那他在巴西亦不動,看誰耗得過誰!

黃明遼屯兵巴西,糧道漫長,單比消耗,當然遠遠超過李世民。可是很關鍵的一條,此戰黃明遼並不需要相持太久,現在各部都在攻城略地,等一兩個月之後,各路明軍紛紛趕來,到時候黃明遼手握十幾萬大軍,就是李世民的滅頂之日,何必及在一時。

更不要說還有黃維揚一軍在東面。

對於黃明遼來說,牽制住李世民,就是最大的勝利。

而且更重要的是,明軍之前在陽安關一戰傷亡慘重,需要修整,正好可以藉著這段時間來恢復戰鬥力,所以黃明遼並不急著決戰。

李世民本來的主意是黃明遼動他不動,他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可是黃明遼一不動,他就難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