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降閬州、蓬州諸地後,蕭壽、趙孝倫等人暫時被留任,也算是保證地方的安定。不過黃維揚將州改為原來大隋的郡,並留下了郡丞,輔左這些人。

當然,等到巴蜀安定之後,這些人便會是他們的接班人。大明不會放任蕭壽這群人留任,新朝的江山,也不是為他們打的,憑什麼讓他們繼續作威作福。

明軍攻略中部四州如同一場武裝遊行一般,大軍沒有遭遇絲毫抵抗。

黃維揚也沒有耽擱,而是繼續向西。此時大軍隔著蜀郡,也就梓州、遂州和普州。鎮守梓州的是梓州總管李仲文,鎮守普州、遂州的是遂州總管姜寶誼。

二人也算俱是李淵的心腹將領,都是從太原造反便跟隨李淵之人。李淵令二人分領此地,也算是作為成都之屏障。

若是李淵活著,二人怎麼也得跟明軍血戰一番。

不過李淵已經死了。

李仲文是李弼的孫子,李密的族叔。他雖然早早地便跟了李淵,但也是野心勃勃之輩。大家都是八柱國的後人,憑什麼你李虎的後人當皇帝,他李弼的後人只能當個小總管。只是李仲文一直沒什麼機會,所以也算是比較安穩。

他有個好友,名叫志覺,志覺常告訴李仲文,說他身有五色光,還有金狗護衛,同時李仲文老婆姓陶,正好應了桃李之歌。

李仲文字來是不信的,哪有這麼玄的事。可志覺說得久了,他竟然真信了,也覺得自己是天命之子,天命在身。

此時明軍打到梓州,志覺便勸李仲文嚮明軍投降。等明軍滅蜀之後,主力必然出川,到時候他再以八柱國後人的身份起兵,必是群起響應,如此便可王於巴蜀。

李仲文此時對志覺已經是深信不疑,而且他也不願再為李唐盡忠,遂以梓州投降了大明。從梓州到雒城,不過是一百五十里,可謂是轉瞬即至。

黃維揚帶著大軍,很快趕到了郪縣(梓州治所,今四川省三臺縣)。李仲文親自出迎,他已經打聽到蕭壽等人的留任,心中大喜,自然是姿態更加恭謹。

不過李仲文失算了。

黃維揚在郪縣不過待了一日,佈置完一些事物後,便要離開。

李仲文親自送出十里。

可正當李仲文要回去時,卻被黃維揚攔住。

黃維揚拉著李仲文的手說道:“我初來巴蜀,對其形勢不瞭解,總管久在川中,想必熟知川中的風土人情。今維揚希望總管能夠隨軍參贊,諮議軍事,以助我軍早日攻破成都。”

李仲文聽得,瞠目結舌。

他心中不住地暗道“我不願意,我不願意,你要是找人參贊,為什麼不找蕭壽?”可惜面對黃維揚的邀請,他實在是沒法拒絕,難道要跟黃維揚說他要造反,沒有興趣參贊軍事?

最後李仲文只得不情不願地隨了軍。

讓李仲文隨軍,早就是黃維揚打算好的。當然他並不知道李仲文的企圖,而是無針對性的一個佈置。

梓州在成都東面,等大明打起成都之戰,後方若是生亂,豈不是陷入危難之中。黃維揚可不信任初降的李仲文,所以非得掌握梓州不可。

至於為什麼不換蕭壽,原因也很簡單。蕭壽是個文官,不會打仗,待在閬州,無論如何出不了亂子,而李仲文就不一樣了。

李仲文從李淵造反之時,便領軍作戰。雖無大功,但畢竟算是個老將,經驗豐富,也在軍中有人脈。

對於黃維揚來說,為了穩定,巴蜀的降官不能全換,但統兵的降將,尤其是主將,決不能使其再領州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