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輕取臨州(第1/2頁)
章節報錯
九月十七日,當李淵身死的訊息傳到江陵之後,黃維揚來不及請示洛陽,便第一時間命令左領衛右副總管陳景宗率領六十軍從澧陽郡出發,向西進入清江郡。
清江郡的位置很特殊,處在川東、湖南、湖北、黔中四地的交界處,若不是此地群山環繞,交通不便,早就成了各方爭搶的香餑餑了。
但四面環山的清江郡雖然受困於地形,但也並不是與周圍來往阻隔,反而因為地處四地交界,成為巴鹽古路的重要通道。
人無鹽不能活,但荊襄一帶不產鹽,因此巴蜀的井鹽要穿山越嶺,運到荊襄。而清江郡就是南線重要的樞紐。
雖然這些鹽路並不好走,多是山嶺之間,透過人力開闢出的荊棘小道,可這已經足夠讓明軍通行了。
陳景宗到達清江郡之後,也不停留,按照黃維揚的命令,便在冉仁才的引導下,往西面的臨州而去。
陳景宗久鎮江南,也算是見識過山道的人,可是江南的山跟西南的山相比,可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眾人翻山越嶺,風餐露宿,往往一日也爬不過一座大山。
上萬人馬,整整走了大半個月,才到了臨州西南一帶。而在這場艱難行軍中,明軍幾乎放棄了所有的物資,到最後把隨身的鐵甲都暫時放棄了。
光是手提肩扛,實在沒法攜帶這麼多的輜重。
出了群山,走到長江邊上,陳景宗才鬆了一口氣,他這些日子,真怕走錯了方向,三軍困死在大山之中。
按照原計劃,陳景宗所部是要在十月上旬突襲臨江縣城(今重慶市忠縣),但現在已經是十月十六日,早已經誤了期限。
而且三軍的弩具、鐵甲都不得不留在清江郡,所以他們只有一次機會,若是不能一次成功,待敵軍有了防禦,幾乎沒什麼攻城能力的六十軍,是別想破城的。
陳景宗於是讓精銳部隊,扮作山民,秘密接近臨江縣城,又挑取數百人,扮作民夫,跟著冉仁才來到臨江城外。
巴蜀往荊襄的鹽運,基本為各地的豪強所掌握,大家根據地理位置,各自分一杯羹。冉家作為巴東一帶的領袖,更是有獨立的商隊,在巴東地區,往來運鹽。
而在冉氏投降李唐之後,又有了官面的身份,這生意做的更大了。
若要詐城,陳景宗就想到了這一層,因此讓冉仁才以運鹽的名義入城。
榮州的井鹽,被開採出來之後,便順著長江水道,分別運到沿江各縣,而黔中、荊南各地的鹽商,便來此交易。
臨州作為長江要地,也是食鹽的重要交易地,幾乎每個月都是十多支運鹽隊伍在此停留。一般運鹽的各家,也得分出一些利益給臨州官府,所以對於運鹽之事,都是習以為常,甚至是支援的。
這一次冉氏的商隊有五六百人,看起來似乎比之前的更多,但守門的官吏看著冉氏給的厚賂,也就不在意這裡。
冉氏實力這麼強,人多一點也很正常。
驗過取鹽的票據,守門的官兵,便讓冉氏的商隊入城。
這年頭食鹽滿買都是官營,非得有鹽引才能買鹽。冉氏雖然是二道販子,但也是過了官面,受官府承認的二道販子,因此手中有專門的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