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南國(三)生存(第1/2頁)
章節報錯
嶺南之地是大隋的,也是當地的大族豪強的,甚至於因為先是大族豪強,才是大隋的。嶺南之中的高氏、冼氏、寧氏、陳氏、李氏等漢夷之族作為其中的領頭羊,跨州連郡,據有人口,對嶺南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遠大於大隋官方。
嶺南是沒有世家的,只能算豪強。
不過這些豪強,比世家大族都可怕。
在嶺南,至少是冼夫人活著的時候,甚至可以說是嶺南亂不亂,冼氏說了算。
不提南北朝的那些舊事,單說當初南陳滅亡之後,嶺南並未歸附大隋。各地共推冼夫人為主,號聖母,保境拒守。開皇九年,楊堅遣江州總管韋洸、東來郡公王景一起持節安撫嶺南,但為南陳豫章太守徐璒據南康拒之。韋洸根本進不去嶺南,還是楊廣派人跟冼夫人談判,讓出大量的利益,冼夫人派孫子馮魂親自迎接韋洸至廣州,這才使得嶺南歸附。
由此可見冼氏之強大。
而之後王仲宣、陳佛智等人掀起嶺南大叛亂,廣州城危在旦夕,連廣州總管韋洸都戰死,冼夫人的孫子馮暄亦參與其中。又是大隋跟冼夫人談妥了條件,冼夫人親自領兵平叛,又聯絡各部首領前來參謁大隋使節,這才安定了嶺南。
可以說整個嶺南,就是這些豪強大族的樂園。
也就是冼夫人死後,嶺南各家沒了領頭羊,矛盾重重,難以調和。楊廣又不斷地派人分化各家,才勉強維持住對嶺南的統治。
大隋安定之時,這些嶺南大族還算安分,但大隋亂後,嶺南也開始跟著烽煙四起,亂了起來。
大業九年,冼氏家主冼夫人的侄孫高涼郡太守冼寶徹舉兵作亂,嶺南溪垌多應之,算是徹底拉開嶺南紛亂、分裂離析的序幕。
其後各家首領,多有反者。
到衛公元年初,甯越郡太守寧長真控制著鬱林郡大部和甯越郡;合浦郡太守寧宣、寧氏族人寧道明、嶺南俚帥龐孝恭等人和馮盎分別控制著合浦郡;粵東俚帥楊世略控制著義安、龍川二郡;梁化鄧氏的鄧文進控制始興郡和南海郡北部;嶺南大酋永平郡守李光度控制著始安郡大部、永平郡北部和鬱林郡北部;以馮盎、馮喧、馮士翽為代表的馮氏家族控制著高涼郡、合浦郡東部、海南三郡等地;冼寶徹、高法澄控制著南海郡大部、信安郡和高涼郡東部;除此之外,還有談殿、陳龍樹為代表的俚僚領袖,控制著永平、永熙、蒼梧三郡周邊的大片地區。除此之外,還有沉遜、歐陽世普、秦元覽、韋闕等人,各依附於幾家大族。至於俚僚等夷族,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可以說整個嶺南,已經完全落入當地豪強大族之手。
而大隋在嶺南的勢力,也就是以黃明聰控制的交趾四郡為主。其餘還有始安郡太守李襲志、熙平郡太守丘和龍川郡太守高士廉各據郡城,勉強苟延殘喘。
不過嶺南豪強大族和外來官吏天然就處於對立面,畢竟雙方都是自己控制嶺南的敵人。於是嶺南各族不斷地對外來官吏控制的地盤進行蠶食,打壓其生存空間。
嶺南豪強大族可以依託家族勢力打擊外來官吏,而內部不安,外無援兵的外來官吏們,只得在對方的打擊下,一敗再敗,走向覆滅了。
外來官吏中最堅挺的便是始安郡的李襲志。
始安郡北面是蕭梁勢力,南面是李光度和俚僚各部,在兩面的打擊下,失城喪地,最後只剩下一個始安城(今廣西桂林市)。
面對內憂外患,李襲志傾盡全部家財召募三千士兵守衛郡城。蕭銑、曹武徹、李光度等勢力輪番進攻始安,李襲志每次都是奮力固守,使敵不能攻克。
後來楊廣去世,李襲志因為家族原因便投靠了李淵,被封為桂州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