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最後,越是關鍵。

荊襄一戰的諸部,除了左威衛將防線交給右驍衛,換防至涿郡;左靖衛移防至太原,左領衛返回江都之外,其餘諸軍,皆留在了荊襄,做入川前的準備。

其中左侯衛軍(武驤)繼續駐防南陽;左驍衛軍(控鶴)駐防夷陵;右驍衛軍(驍騎)駐防巴東縣;右領衛軍(神策)駐防長沙。再加上水軍和郡兵,駐軍人數接近二十萬。

下一場大戰,就是徹底的滅國之戰了。

荊襄之地,極為廣袤,北至南陽,南到五嶺,加起來有二十多個郡。除了之前的宛州,剩下的蕭銑地盤,被黃明遠分設為兩州。

北面為荊州,治南郡江陵縣,轄江夏郡、蘄春郡、永安郡、安陸郡、沔陽郡、竟陵郡、南郡、夷陵郡、澧陽郡,原青州布政使陸士季調任巡撫,李慶陽為都督。

南面為湘州,治長沙郡長沙縣,轄長沙郡、邵陽郡(長沙郡析出)、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衡山郡、沅陵郡,原幽州都督張季珣調任巡撫,裴鎮安為都督。

兩地算是跟歷史上的湖南、湖北分治一般。

而荊南多蠻民,這個時代也算是不怎麼開化之地。張季珣除了擔任巡撫,還兼任荊蠻宣撫使一職,管理民族事務,有點類似於兩漢的護羌校尉。

新設的二州,仍暫時歸江南行臺暫領,與此同時,北面的宛州也歸入江南行臺。至此整個江南行臺領揚州、吳州、越州、江州、宛州、荊州、湘州七州五十三郡一個招撫討捕司。

這相當於將大隋三分之一的軍隊和地盤都交到黃維揚手中。 而且還意味著之後的伐蜀入川,還是黃維揚作統帥。

黃明遠對長子的偏愛,直到這時,才徹徹底底地暴露於人前。

整個朝中重臣對此都感到震動和詫異,甚至有些驚慌。

就連李子孝在私底下都建議黃明遠,出於保護黃維揚的目的,可稍減其權,以防為人攻訐。

只是黃明遠根本不聽。

以黃明遠的威望,就是原地退位,黃維揚當了天子也無法撼動。既然如此,還不如儘可能地多給兒子權利,在自己活著的時候,有側重地培養他。

朱元璋難道擔心朱標權重。

朱標從二十二歲起,朱元璋便下令,“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朱標的權利相當於總理大臣,也沒出現什麼動亂。

就連朱棣這麼討厭朱高熾,不還是多次讓其監國。

黃維揚得到此命令後,先是震驚,接著便是感動。他知道父親是因為自己之前對豐州一系影響不足,才會不遺餘力地加重自己的地位。

當然,這些在他心中都不是最重要的,他最高興的,也是最滿足的,便是父親“從未疑他”。

自黃維揚到達江陵之後,便將江南行臺改設在江陵城。江都太遠,無法實時監視到巴蜀的情況,做出最迅速的反應。而且黃維揚親自屯駐江陵,也能更好地宣撫荊襄一地的百姓。

江南之事,其實他做的並不好,以至於多生其亂。這一次,黃維揚準備在荊襄重整旗鼓,至少,也得給自己一個穩定的入川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