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襄之役的主戰場在大江以北,以長林、江陵、漢陽等地為主,但這並不意味著荊南地區的爭奪便不激烈。在黃維揚逆江而上,攻打江夏諸郡的同時,大將歐彥也率軍從江州出發,攻打荊南地區。

甚至因為地理位置原因,歐彥還比黃維揚出發的早。

此時的荊南地區,也就是後世的湖南,尚未進行大規模的開發,極其偏僻荒涼。荊南、荊北,簡直是兩個世界。整個荊南九郡,三十九個縣,全部在籍人口加起來不過五萬多戶,不到竟陵、南郡一郡之人口。

這還只是大業五年的資料,現在人口更少。

當然實際人口或許會翻一倍不止,但這些人要麼屬於隱戶,被豪強大族所控制,要麼就是蠻民,並不受官府管理。

人少、地少,產出的糧食就少。

這也是為什麼董景珍堂堂一個大司馬,控制著大半個荊南但手中卻只有兩萬人馬。

李琛有董景珍背書,很順利地便進入長沙。而他入長沙之後,一直試圖招募新兵,分領各州,但根本做不到。

諸州只是名義上歸附大唐,甚至之前也是名義上跟隨董景珍,李琛別說派遣官吏,實際上連各州地盤都進不去。

各州、各縣和底下的豪強大族勾結,幾乎每一州、每一縣甚至到每一鄉里都成了獨立王國。

李琛各種封官許願,威逼利誘,最後也只控制了長沙和益陽二縣。長沙是荊南的中心城市,而益陽則是唐軍的歸途。

這兩地,他不得不控制。

李琛因為兵力不足,而各州縣又陽奉陰違,雖然名義投降,但根本不出力,便決心來一場武裝遊行,從各州之中生搶兵權。

李琛計劃從潭州(長沙郡)往南,沿著衡州(衡山郡)、郴州(桂陽郡)、道州、永州(零陵郡)到邵州(邵陽)再返回潭州,每到一州,收攏兵權,掌控府庫和稅賦,該提拔的提拔,該換人的換人,利用軍隊的威懾力,火速掌握荊南六州。

等掌控了南六州,有了足夠的實力,便可騰出手來,再掌控西面諸州。

李琛的計劃倒是不錯。

畢竟豪強大族雖然有實力的,但就是牆頭草、紙老虎,看似張牙舞爪,實際膽子小的很。李琛這麼威懾一圈,還真可能將軍隊從這些人手中奪過來。

但歐彥卻沒給他時間。

歐彥從豫章出發,一路西進,幾乎毫無阻礙地到達了潭州。

歐彥所部包括神策衛六十一軍、六十二軍和江州郡兵,約有兩萬人馬,走宜春道,經萍鄉到達醴陵舊城。

醴陵為湘東要衝,西通宜春至江西,乃長沙郡之門戶。其縣雖在大業三年被廢除,但故城猶在。

歐彥西進之時,李琛的主要目標都放在了南面的衡州,並未對這個已經被降級的小城有過多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