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宗或許是因為年幼,不太擅長包括情報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一些列軍事重要組成部分的學問。但單純的軍事指揮,卻是一流天賦的人。

雖然內城的守軍不多,可越是如此,涉及的方方面面越少,李道宗也能專心守城。

隋軍一場攻擊,傷亡上百,連城牆都沒有登上。眼看這效果,陳克敵便息了急攻的心。這江陵內城,還真不是一撮而下的。

當然陳克敵也知道李世民攻破江陵內城的方法。

可惜陳克敵沒法用。這些唐軍的家眷不在荊襄,不可能逼他們攻城。而且大隋是來治理荊襄的,若是人心散盡,還怎麼治理。

在陳克敵看來,李世民的辦法,就是典型的顧頭不顧腚。

隋唐雙方在內城內外相持,直到長林的訊息傳到江陵。

得知李世民跑了,陳克敵也暗自嘆李世民命大。隋朝上下給李世民布了這麼一個大局還沒有完全吃下他,再想有這麼好的機會,怕是難了。

不過李世民一敗,倒是給了陳克敵攻破江陵內城的機會。

這日一早,陳克敵便派人至城下勸降,這一次不是勸降李道宗,而是針對全體的唐軍。

隋軍做了四個鐵皮喇叭,分別派人前往四門,對著內城高喊“李世民已在長林全軍覆沒,自刎於亂軍之中了,唐軍主力盡喪。內城的李唐兄弟們,大家都是一家人,不要再負隅頑抗,當早早投降。”

城頭上聽的是半信半疑,但很快眾人的心便亂了。

後來連李道宗也聽到此事, 他立刻下令闢謠,並禁止傳播此事,但根本禁不住,甚至連李道宗本人,內心也泛起了嘀咕。

與此同時,陳克敵又讓人寫了一封公開的勸降信,連同李世民的印綬和李大恩、若干則等人的腦袋,一同送入城中。

也是李世民運氣不好,之前與虎騎軍激戰之時,戰馬身亡,放在馬兜囊裡的印綬,也被隋軍俘獲。雖然李世民回到大營之後便及時告知眾人此事,但數百里之外的江陵城卻不知道。

本來這印綬是個死物,也沒多大用,李世民官多,手裡的印綬沒有十顆也有八顆,但隋軍此時攻打江陵不順,正好拿來打擊唐軍的軍心。

“李世民兵敗自刎而死,我等也是靠著這枚印綬才認出了李世民。念在他是衛公的徒弟,我家大帥將其埋在長林宇山腳下。今荊襄諸路唐軍皆覆,我軍亦已佔領秭歸,直趨白帝城,李唐覆滅,已在眼前。諸位兄弟都是隋軍,何必為李淵父子這群逆賊白白送了性命。”

陳克敵的信通俗易懂,任誰聽了都能明白,可就是這封滿紙大白話的勸降信,其威力卻不亞於一枚炸彈,直接就將城中守軍的守城決心,給炸的粉碎了。

李道宗拿著信,又看著李世民的印綬,渾身直哆嗦,一口鮮血差點噴出,而他身體更是踉踉蹌蹌,差一點倒地。

而眾位將領,更是當場便哭了起來。

李道宗忍著嘴裡的血腥味望著眾人,申請複雜,他很清楚,他們這群人,這次是真的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