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如今,李世民不得不承認,他這一仗輸了。

李世民返回大帳,立刻召集諸將,商議退兵之事。

眾將大驚,雖然隋軍佔據優勢,但還不至於不戰便退。整個蕭梁就剩下一個巴陵城,大家苦戰這麼久,為的不就是蕭銑和整個梁國。

李世民解釋道:“今北隋軍遠道奔襲,佔據君山島,斷我後路和糧草補給線。若要打通此道,非得水師與北隋軍決戰。我軍雖訓練了一支水師,但遠不如北隋。雙方若是在洞庭湖大戰一場,不論輸贏,我軍必然是損失慘重。此之一部,不過是北隋軍偏師,損之而不傷其本,但我軍水師若敗,這荊襄不可戰矣。”

李世民東來荊襄,蒐羅了這麼久,各部水師加起來,差不多一萬六千餘人,船隻大小六百餘隻。這支部隊被一分為三,一部交給李孝恭攻打蘄春郡,一部交給李大亮攻略沔陽、安陸二郡,剩下的一部分則由許紹統帥,留在江陵。

這點力量,還得留著決戰用,李世民可不敢敗。

“而且北隋軍一部屯於芭蕉湖,明顯是為巴陵之後盾。北隋軍加上樑軍,已兩倍於我,更兼據有堅城。我軍非曠日持久,不能破城。而一旦與北隋軍相持,北隋軍其餘各部援軍紛紛到來,則我軍攻守難以兼顧,此戰必敗。”

說白了,李世民先後開闢了五六個戰場,兵力不足,打消耗戰無異於自尋死路。

李世民自東進以後,連戰連勝,在軍中威望也日益增長,雖然做不到言出法隨,但也是如臂指使,因此部下即使有異議,但無人敢反對。

定下撤退的大方針之後,李世民決定,自率領四千玄甲騎兵繞行洞庭湖南岸,經武陵郡返回江陵。

這一路約是七百里,不過沿途多是平原,而李世民部又盡是騎兵,倒也不算太遠。

李世民又任命堂兄李琛為潭州總管,和大將賀若懷廣一起鎮守荊南,整合荊南六郡。

當然說是六郡,不過是六千唐兵還有一萬多董景珍部的降兵,地盤全無。

李世民不捨得放棄荊南,因此希望李琛能夠帶著這近兩萬軍隊在荊南牽扯隋軍的側翼,給他在北線決戰爭取時間。

留在荊南,前途未卜,李琛並不願意。不過軍中除了他,也沒合適的人選。而這近兩萬步兵若想走陸路返回江陵,就困難多了,所以也不得不留下。

六千唐兵不願意留下,但不得不留下。而一萬多梁軍降兵,多是荊南人,反而是願意留下。

不過不管其他人的選擇,最難受的還是董景珍。

汨水一戰,讓董景珍充分見識到唐軍的強大,心中對於李世民有種如見天神的仰慕。可現在面對隋軍,李世民不放一箭,直接退走,著實讓他吃驚。

唐軍退走,蕭銑要捲土重來,他也失去了作用,已經成了最尷尬的存在。

幸好李世民沒忘了他,直接帶著一同離開。

雖然李琛希望留下董景珍,以方便招降納叛,但李世民根本不信任董景珍的氣節,真讓他回荊南,怕是放虎歸山。

唐軍有條不紊地準備著撤退,而此時李世民讓人給陳克敵送了一封信。

點選下載本站APP,海量,免費暢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