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略背叛了李密,而此時的李密尚在羅口苦等。

李密已經把這一戰當作了救命稻草,雖然沒指望能徹底擊敗隋軍,但只有能擊敗隋軍一陣,使其不敢悍然東進,便能給他爭取到一段穩定軍心的時間。

但很明顯,李密的期望落空了。

陳智略的背叛,讓李密的伏擊之計成了一個笑話。

李密在羅口苦等隋軍不至,而此時隋軍主力早已經越過羅口,直奔虎牢關而去。李密已經不是能不能敗隋軍一陣的問題,他的大本營虎牢關和滎陽,此時亦已經回不去了。

不得不說,或許在某個時刻,李密真的擁有成為天下共主的可能,可是到了今日,一切已經證明,天不佑李密,天命亦不在李密身上。

李密在羅口也沒待多久。

武驤衛作為追擊主力,從後而至,將整個羅口給團團包圍。

此時的李密手中不過八九千的兵力,無論是士氣還是體力,都不足恃。面對隋軍,上至高階將領,下至普通士兵,皆是絕望無助,心如死灰。於是在隋軍的猛烈攻擊下,羅口很快陷落。

此時各處道路皆是斷絕,李密根本無法向東,只得暫時向南逃去,直至方山而歇。

當初李密從方山進入的河南,現在又從方山退出,跟一個輪迴一樣。一飲一啄,莫非天定。

到了方山的李密,只是一個剛剛殘敗的落魄者。

今朝兵敗,數十萬人馬盡喪,只剩下不過幾百人。這麼點軍隊,怕是連活命都難。

幸好沒多久王伯當從後面趕來,又帶來了三四千人馬。

瓦崗諸將,來追李密的,也只有王伯當了。

李密最鼎盛時,擁兵數十萬,名將如雲,謀臣如雨,天下豪傑幾乎盡入李密手中。但今日兵敗,卻是連幾個肯為他盡忠的人都沒有。

眾人在方山也不敢久歇,畢竟隋軍隨時會趕到。

但前途茫茫,何去何從,猶未可知?

此時李密想的是南下,先去荊襄,實在不行便入川投奔李淵。

李淵兵敗關中,南逃巴蜀的訊息已經傳到河南了。

在李密看來,李淵是唯一一處還可以抗衡黃明遠的人,至於其餘之輩,盡皆庸碌不堪。而唯有到巴蜀,才有擊敗黃明遠的可能。

而且巴蜀之地,沃野千里,天府之國,漢高祖因之而成帝業。李淵已經整整五十歲了,而李密則比他小十六歲。假以時日,李密不愁尋不到機會,將巴蜀的唐李便成邢李。

李密這個人,萬般算計,從未死心。

當初他能夠一個人流落千里存活,今日之狀遠較當日,他如何肯放棄。

只是要帶著手中這群人前往巴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李淵很容易的轉入巴蜀是因為自北周佔領巴蜀之後,整個巴蜀之地就成了關隴世家的後花園。各級官吏無不是關隴之人,所以對於關隴之人來說,前往巴蜀不過就是搬個家而已。

事實上關隴這群人,半個多世紀前,也是從代北搬到關中的。

而李密的部下,盡是中原人士,多生長於黃河兩岸,對巴蜀的瞭解完全是一片空白。讓這群人離開中原前往巴蜀,不亞於後世出國前往非洲,所以一眾人中,願意前往巴蜀的,怕是連百分之一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