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邙山大戰(四)(第2/2頁)
章節報錯
但是黑火藥的製作、配比等資料,在後世反而很常見。因為他總是出現在高中的化學試題中,還讓你親自去求。方程式黃明遠會寫,代入算一下,就能得出一個比較準確的配比。差不多是74.64的硝,11.85的硫和13.51的木炭。
磨碎之後,充分混合,最好加點雞蛋清,做成顆粒。
當然古代的黑火藥和近代的黑火藥,不看原理,完全是兩個東西。即使你有最準確的配比,但是沒有蒸汽壓緊、機械制粒和磨光工藝等近代工業基礎,也是造不出近代那種水平的黑火藥,這玩意又不是糖炒栗子。
但有準確的配方,透過手工磨製、混合、壓緊,雖然有些粗糙,但已經滿足現在的需求了。
黃明遠又不是打一場炮戰,他就是用黑火藥來炸個城門而已。
實際上黃明遠早就發明了這種黑火藥,但從來沒有拿出來過。甚至之前河北、河東、關中三場大戰,他都沒有拿出來使用。
一是沒必要,隋亂之前,只要拿出來用,秘密就瞞不住,肯定得上交給國家。而給了楊廣,相當於給了天下人,到時候還有什麼技術優勢。
二是火藥終究是輔助技術,屬於奇招,但不能當成依仗,否則必為其反噬。
這一點明朝最有發言權。明軍和清軍交戰,不是火銃不利,也不是大炮不猛,而是軍隊不敢肉搏。清軍騎兵只要躲過明軍第一輪射擊,剩下的就是屠殺。
未來的戰爭,火藥要成為主流還要走很遠的路,不能顧此失彼。
(最重要的,技術碾壓,就沒法寫了。)
而現在天下已定,透過使用火藥,既可以加速戰爭的結束,又能試驗火藥的強度,方便改進,一舉兩得。
當然大炮是沒法發明的,金屬的冶煉程度實在達不到。但如何使用黑火藥,太平軍的土營最有發言權。
歷史上太平軍利用楊秀清領導的燒炭工,組建了一支土營,每次攻城,這群人便選擇土質疏鬆地點用來挖掘地道,同時會敲鑼打鼓以分散清軍注意力,讓土營士兵得以順利挖掘。土營先在離城數里之外挖掘一大洞,然後邊挖邊樹立硬木支撐洞頂防止坍塌,一直挖到城牆根下。然後土營會在空棺內填滿炸藥,運送到地道盡頭。同時在地道一路鋪滿稻草,順便將火藥或者引線置於其上,等到夜間降臨,則點火攻城。
如此攻城,無往不利。
黃明遠自是也依照土營逐漸了一支同樣的軍隊。
不過今日時間緊,偃師城又是夯土城,遠不如後世的磚城堅固,所以直接在城門處爆破了。
對於隋軍來說,當城門開啟之後,城中的守軍便不再是難題。
而且鄭頲所部,本就不是精銳,再加上在火藥的轟擊下,已然崩潰。所以隋軍殺入城去,到處都是投降的軍隊。
鄭頲是個聰明人,他會為李密而盡職盡責,但不會為李密而殉葬,所以偃師城破,他就只能選擇投降了。
幸好隋軍的突擊速度不是很快。
城中投降的軍隊太多了,都跪在街道之上,擋住了隋軍前進的路。隋軍又不能殺俘,只能一一俘虜,所以這前進速度自然就慢了。等到隋軍殺入縣衙,只看到鄭頲的降旗。
城外的張鎮周,看著偃師城破,心中大定,接下來就看單雄信怎麼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