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雖然在通濟渠慘勝一場,但因為驍果軍投降,手中尚有二十多萬軍隊,其中能戰的部隊,約有十多萬人。

對於李密來說,黃明遠南來是場巨大的挑戰,但也是次機會。

正如當初踩著張須陀的屍骨上位一般,只要今日他能擊敗了黃明遠, 他的名聲,必將傳遍海內外,到時候人心也將盡歸於他一人。

以二十萬對十萬,在雙方兵力差不多的情況下,李密並不認為自己會敗在黃明遠的手中。

不得不說,李密從小便是一個自信到狂妄的人。

當初他因為骨氣,可以不去投降黃明遠,今日,自是敢賭這一戰的勝負。

於是李密也回信一封,告訴黃明遠,他也在興洛倉給黃明遠建好了房子,就等黃明遠住進來了。

十月十五日,李密調兵遣將,以邴元真駐守興洛倉,以王伯當駐守偃師,鄭頲駐守鞏縣,其餘軍隊,盡數出擊,直奔金墉城。

決戰大幕,就此拉開。

其實這一戰之前, 對於這場仗怎麼打, 魏國內部其實有很多爭議。

不管怎麼說,黃明遠這麼強的威名和實力,著實讓人畏懼。

因此裴仁基建議,既然隋軍主動求戰,那他們便堅守城池,不與隋軍決戰。主力一面與隋軍相持,一面趁著洛陽空虛,遣良將率精兵直逼東都,逼迫黃明遠回援,使其奔命疲勞,然後再擇機破敵。

不過這就有些想當然了,不管黃明遠會不會分兵救援,關鍵是李密不敢分兵。通濟渠一戰,他的嫡系傷亡慘重,此時已無力分兵。不出精兵,想襲破洛陽城的可能並不大。

與此同時,李密的謀士魏徵建議,堅守為上,以逸待勞。

在魏徵看來,雙方看似兵力相差不大,其實實力差的很多。咱們就堅守完了, 別想那些有的沒的。

其實魏徵的建議算是比較符合李密的想法。李密對自己的情況瞭解的很清楚。現在的西魏軍,其實不適合進行決戰。

但李密同樣也清楚,黃明遠最善於分化瓦解,各個擊破。他若是不主動出擊一戰,等黃明遠挨個攻擊,用不了多久,虎牢關以西,就沒據點了。

守是註定失敗的,但戰或許能勝。

所以到最後,李密只能決戰,也算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不過李密將主戰場設在了北邙山。

黃明遠麾下,素來以騎兵數量多且精銳著稱。雙方若在開闊的平原地交手,李密必敗無疑。

所以李密將主戰場設在北邙山,等著黃明遠來攻擊,以抵消其騎兵的優勢。

而另一側,為了防止黃明遠繞道襲後,李密命單雄信率部在偃師城紮下大營,和鄭頲所部形成犄角之勢。

在李密的計劃中,北邙山大營,偃師和洛口倉呈三角形的佈置,相互救援,相互依託。

而在金墉城的黃明遠看到李密的佈陣之後,一眼就看出李密的目的。

不過黃明遠打仗,從來都在佔據主動,而不是被對方帶著節奏走。所以既然李密想在北邙山決戰,黃明遠就偏不隨你意。

黃明遠第一步便命令張鎮周率領金墉城守軍和虎捷衛將士,直逼偃師城,攻打偃師城外的單雄信。

不得不說,李密命令單雄信屯兵偃師城北絕對是最大的敗筆,就是換成徐世績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