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張文遠離開長安城之後,便一路向西,直趨盩至縣城。

這裡已經到了竇家的地盤了。

當然永壽分兵,竇抗帶著約兩萬人馬南下,一路直奔竇家的大本營郿縣。

這個時候,竇抗知大勢不可違,已經有向黃明遠投靠的心思。不過竇抗一輩子把黃明遠當作敵人,矢志不渝的便是剷除黃明遠這個關隴禍害。現在讓他投降黃明遠,可比殺了他更難受。

半生心血,終成笑話。

可惜無論竇抗怎麼不願意,都得以家族利益為重。在家族利益面前,即使是竇抗這種族中大佬級別的人物,也沒法違逆。

竇抗是個成熟的政客,分清利弊,趨利避害是他的本性,所以從他在永壽分兵後,投降黃明遠已經成了必然。

竇家沒有在關中自立的資本。

不過竇抗知曉,自己這兩萬人馬的實力,著實不算什麼,要想保證竇家在黃明遠那裡仍能保持重要性,甚至是獨立性,必須要有足夠的籌碼。

於是這幾日,竇抗也沒有閒著,分遣竇軌、竇琮、竇襲、竇衍等人,佔領了郿縣周邊的武功縣、盩至縣、上宜縣(治今陝西省永壽縣監軍鎮西上宜村)、醴泉縣、好畤縣(治今陝西省永壽縣西南漠西河西岸)、岐山縣六地,還派人佔領了西麟州。

竇家胃口很大,長安以西的三輔之地,除了隋軍佔領的始平縣(今陝西省興平市),以及西面的隴州和陳倉、虢縣,其餘盡落入竇家的手中。

也虧得竇家是關隴集團的領袖,勢力龐大,當初起兵反隋,早就將郿縣周圍經營的固若金湯,今竇家出頭,本就六神無主的各州縣官吏紛紛皆附,否則短短十餘日,換了旁人,還真沒這個本事,讓日月換色。

竇抗眼看盡取長安以西諸縣,乃親至盩至縣,又命竇襲屯兵司竹園,同時命令侄孫竇德明佐之,負責將來和隋軍談判諸事。

竇家眾人,胡化嚴重,能當將軍的倒是不少,但思慮清晰,口才出眾的,還非竇德明莫屬。

竇襲擁兵六千,屯駐司竹園,離著長安城約有百里。

竇家選擇將前沿據點設定在這裡,也是因為這裡離長安既不近也不遠,不會受長安波及又能很快聯絡長安的原因。

本來按照竇抗的計劃,竇襲要和隋軍打一場再和談,這樣既可不讓隋軍小覷了竇家,又可獲得足夠的和談本錢。

竇抗將其稱之為和談,他始終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投降黃明遠。

竇襲也是這麼準備的。

但到了司竹園,竇德明便勸竇襲,莫要和隋軍接戰,直接與隋軍和談。

在竇德明看來,此戰若勝,或許可依照竇抗的想法,在和談中取一個上風。可關鍵是,勝的機率有多大?

對面的隋軍,可是橫掃李唐數十萬軍隊的精銳之師,竇德明可不認為僅憑這區區六千人馬,就能擊敗隋軍。

一旦若敗了,竇家可是尷尬了。

即使真的能有個小勝,可若是因此而激怒了隋軍主帥,這和談更是無從說起。

現在的竇家,可由不得這麼任性的做法。說到底,竇家根本沒有資本和隋軍進行討價還價,能談個什麼?

實際上竇德明也側面勸過竇抗,但竇抗根本不為所動。

在竇德明看來,一切不過是竇抗一個人的小心思,卻要把整個竇家拖到屠刀之下,實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