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隋軍和唐軍打了這麼久,直到這一刻,雙方才真正完全發揮出實力,尤其是唐軍。

渭南如是,渭北亦如是。

實際上渭北戰場比渭南戰場打的更早。

隋軍在高陵城四周是遍佈斥候的,所以當李淵一出門,隋軍的斥候便發現了其蹤跡。

丑時六刻,一夜之中人最困的時候。

張文遠得到訊息,也沒有吃驚。隋軍出擊,本來就是計劃中的事情。想來是李孝基的求救信到了高陵城,若是李淵選擇救援東渭橋,正好可好趁機包圍其軍。

張文遠一面命人嚴密注視李淵部,一面點兵出擊。

但張文遠還沒有出營,又有訊息傳來,驚住了張文遠。

唐軍出城之後,直奔東南方向而去。

張文遠立刻判斷,李淵這老小子不是去支援李孝基,而是想趁機渡河。

這短短五日之間,唐軍已經試圖渡河兩次,其中一次便是在夜裡,所以再次渡河,也是早在眾人預料中的事,只是不應該選在這個時候。

旁的時候,李淵是沒有一點機會,但現在對岸黃明遼的軍隊集中在東渭橋。而李淵這老小兒向東南方向出擊,怕是正好避過黃明遼部。

張文遠根本不敢再等,而是率軍直奔南去,又命人給黃明遼去信,通告李淵的動向。

這一戰,有些失控了。

從張文遠的大營往南,離著高陵城並不遠。

張文遠一開始駐紮在萬年縣城。後來擔心萬年城離著高陵城太遠,便向西移營十里,背靠著中白渠紮營。

而高元臻率領的虎威衛所部,則位於高陵城西側,中白渠和南白渠的交匯處,與高陵城相距十多里地。

兩支部隊,一左一右,鉗制住高陵城的唐軍。

張文遠率軍而來,便在高陵城下遇到已經列陣完畢的唐軍。

李淵一共留給李叔良和姜寶誼兩萬人馬,此戰姜寶誼率四千人守城,而李叔良指揮著一萬六千人在高陵城下列陣。

李叔良共設下了七個方圓陣,每個方圓陣有兵兩千人左右,外圍兵力,層層佈防,長矛、弓箭在外,輕步兵和少量騎兵在內,形成一個完備的環形防禦。

而這七個小陣,又被佈置成前三後四的模樣。

前面中間位置的小陣靠前一些,左右則是護衛兩翼。而後面四個小陣,一陣在前陣的中間陣之後,為中軍指揮。而其餘三個小陣,分在中間陣的左、右、後側。

三個小陣,緊緊地靠著中軍小陣,幾乎不留縫隙。

張文遠遠遠的看著唐軍的陣型,有些皺眉。

唐軍這是用了大陣夾小陣,小陣組大陣的戰法。看似是七個小方圓陣,重在防守。但組合起來,又成了錐形陣,前方後圓,既保障自身防禦,也能主動出擊。

看來唐軍有能人啊。

隋軍,尤其是豐州出身的兵將,對傳統的步陣是不太熟悉的。

無論是前期的豐州軍,還是現在的河北軍。隋軍都有大量的騎兵,並不需要用步兵來專門對付騎兵。所以現在的隋軍,主要戰術便是步騎兵協同或者是步騎弩兵協同。

所以今日之戰,也算是傳統的步陣對抗新式的步騎弩兵協同戰術,是戰術上一個新與舊的大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