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基連夜走了,臨走之前,他仍對桀驁不馴的李幼良說道:“現在是李家最大的危機,你也是一個李家人,希望你不要忘了自己姓李。”

李孝基或許是希望用家族來打動李幼良,使其盡心竭力一些。

可惜李幼良一個人看著李孝基離去的背影,滿是譏諷的表情。

我負了李家?

是隻有我才能拯救李家好不好。

二人或許都沒有意識到,二人作為同族兄弟,這是最後一次再見對方。此時二人心中各有算計,但在雙方巨大的鴻溝面前,一個四分五裂的李家,正在走向毀滅,卻是不爭的事實。

這次李孝基出兵救援,就是一個調虎離山的計策。

黃明遼封鎖渭水,阻隔南北,李淵的求援信當然送不到長安。

實際上前來長安送信求援的許洛仁,雖的確是李淵親信,但洛水一戰,許洛仁兵敗被俘,眼看窮途末路,便選擇投降了大隋。他此次前來長安,乃是行間也。

長孫敞有心調長安軍隊出城,但並無計策,便向黃明遼求援。

時黃明遼正捉到一些李淵遣往長安的信使,便設下了這個李代桃僵、調虎離山的計策。

黃明遼這一計不可謂不妙。

首先,許洛仁是真正的李淵心腹。旁人並不知曉他投降,甚至連李淵都以為他是在洛水東岸戰死了。

許洛仁是黃明遼特意向張文遠借的。

其二,許洛仁的話也是真的。無論是渭水的戰局,還是唐軍面臨的困境,他皆沒有說謊。甚至連李淵遣人送信,請求長安接應也是真的,只是不是派軍前往東渭橋。

其三,李淵的信更是真的。李淵被困渭北之後,便有心南渡,只是沒有辦法。他因此派人去信長安,請求接應。隋軍俘獲了李淵的密信,儲存了信的大部,只是更改了一小部分內容。

北斗中有善於糊裱之人,可以將寫字的紙一層一層借下,然後重新拼湊,組成一封新的信件,旁人根本看不出。

所以人是真的,話是真的,信是真的,相互拼湊,連在一起,無論如何,長安小朝廷也看不出其中的漏洞來。

唯一考驗的,只是許洛仁的演技了。

也或許有人心存疑慮,可讓李幼良一攪合,誰還敢反對出兵。

李孝基帶走了八千藍田兵,而此時李幼良送走了李孝基,手中實力已經佔優了。

在李孝基離開的當夜,李幼良便宴請軍中諸將,包括守衛宮城和皇城的李平、郭吉甫二人。

在這個檔口,宴請這麼多人,其實算是一件很張揚的事情,搞不好就會讓人懷疑目標、動機。但李幼良不一樣。

眾人都以為李幼良擺宴是因為李孝基走了,沒了約束,他故意向眾人宣示自己的地位,因此盡皆前來赴宴。所有人都知道李幼良這個人心胸狹窄,睚眥必報,可沒人敢攪了他的好事。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所有人都喝的有個酒勁了。

一直嬉鬧的李幼良終於跟眾人來了一個圖窮匕見。

李幼良很直接,直接告訴眾人,今時今日,唐王已敗,為了保全眾人,他已經投降了衛公。場上眾人,願意投降的,便跟著他同保富貴;不願意投降的,他也可以將其送到渭北李淵的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