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六日一大早,天還未亮,天街的馬蹄聲就踏醒了長安百姓的晨夢。緊接著,裴寂、蕭瑀、李綱等朝中重臣,便紛紛前往宮城的門下省官署。

自李淵率軍前往同州,隋軍兵圍長安之後不久,長安小朝廷就和李淵大軍斷絕了聯絡。隋軍對渭河南岸封鎖的極其嚴密,李孝基派了多人赴同州傳信,皆無迴音。李淵大軍的情況,一直令整個小朝廷忐忑。

這李淵的訊息,不通則已,一通便是驚天之事。

李淵身邊的親將許洛仁拼死從渭北逃回長安城,言李淵主力被隋軍困在渭河以北、白渠以南的位置,動彈不得,李淵令長安擇機北上佔領東渭橋(今陝西省高陵縣耿鎮白家嘴村)渡口,接應唐軍主力南返。

許洛仁是晉陽起兵元勳丞相府參軍事許世緒的弟弟,也是從當初晉陽起兵便跟著李淵的將領,官拜元從禁軍郎將。

此時的許洛仁,滿身血汙,狼狽不堪地述說著李淵軍隊的情況,包括洛水兵敗,馮少師等人殉國,唐軍傷亡慘重一事。

聽聞此訊息,幾個留守大臣,皆是面面相覷,不敢置信。

雖然這些日子,流言蜚語不斷,盡是李淵兵敗的訊息,眾人也是半信半疑,甚至是做好了獲得噩耗的準備,但當這個訊息由自己人親口說出時,還是令所有人震驚。

許洛仁知道訊息有多震撼,低著嗓子,一副無奈的樣子說道:“洛水東渡雖然傷亡慘重,但唐王老底子未失。本來唐王計劃,諸軍返回長安,先擊敗突襲長安的隋軍,然後在渭水建立防線,再圖復興。可沒想到,本應該沿涇水在涇陽與玄戈軍會和的竇抗逃了,使得我軍右翼大開。黃明徵迂迴到涇水西岸,將我軍西側完全堵死。

唐王率軍一路趕到高陵縣,隋軍緊追不捨。唐王只得在渭水紮營,擇機渡河。可是南岸的隋軍又在渭河南岸設防,與北岸隋軍夾擊我軍。我軍幾次試圖渡河,皆不得成功,眼看三軍士氣低落,大軍糧食將要耗盡,唐王這才派我等數十人分數個方向突圍,趕往長安,求取援兵。”

說著許洛仁拿出李淵的親筆書信,交給李孝基,又說道:“唐王有言,令國公務必派軍隊接應。”。

眾人聽得皆是驚愕的說不出話來,李淵的部隊,就是唐軍最後的主力了。李淵若敗,李唐就算是覆滅了。

李孝基接過書信,細細檢視,確實是李淵的書信。

李孝基放下信來,傳給眾人檢視,而他本人又問道:“大王和三軍情況如何?”

許洛仁言道:“大王還算好,只是連日奔波,有些乏累。而大軍情況並不好,三軍傷亡慘重,疲憊不堪,再加上缺糧,整個軍中,流言蜚語,甚囂塵上,以致人心惶惶,動盪不安。”

眾人聽得,更沉默了,誰也沒想到李淵的情況會這麼差。

許洛仁卻是再次言道:“國公,諸位相公,請快快派兵接應唐王渡河吧,數萬大軍,已經撐不了幾日了。”

這時裴寂站出來說道:“即是大王有命,我等自是當義無反顧,依令而行。當務之急,便是派軍隊前往東渭橋,接應大王。”

裴寂作為李淵的鐵桿心腹,又是朝中重臣,自是要坐好表率。

眾人紛紛點頭。

這時李孝基卻沒有說話。

裴寂是文官,又不管兵,自然可以慷慨而言,反正又不用他帶兵。但李孝基作為三軍主帥,長安城防禦的總負責人,要考慮的,遠比眾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