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軍兵臨城下,李子通在海陵城的殘兵不過五六千人,且都是驚魂之輩,膽寒之徒。

隋軍在發起攻擊之前,跟著來整二人前來的凌敬便給李子通去信一封道:“古之豪傑,以畏天順民為賢,以全身保族為智,漢之竇融、隋之蕭巋俱是也。爾宜三思,勿自取夷滅,為天下笑。”

其實李子通是降還是戰,對整個戰爭並沒有多大影響,以隋軍的戰力,就是戰,也不費多大的功夫。

凌敬主張勸降李子通,主要目的是為了拖延時間。

現在宇文化及兄弟不北上,黃維揚就沒法動了。

李子通尚未到彈盡糧絕的局面,還心存希望,當然不肯投降。

不過李子通也很清楚,憑藉著他區區幾千人,想擋住數量龐大的隋軍也是不現實的,因此他便準備突圍。

實際上若不是隋軍來的太快,李子通早就走了。

李子通或許不是一個合格的軍事統帥,但肯定是一個合格的梟雄,能屈能伸,也敢作敢為,差的無非是出身,還有那點能力了。

於是李子通在隋軍勸降之後,便派人送信投降,而暗地裡卻準備突圍。

當夜,李子通集中了城中所有的軍隊,從北門出城。但出城之後,李子通便望見成城外的隋軍營帳,密密麻麻,井羅有序,一看便是主力部隊。

李子通心中發虛,不敢出擊,於是便轉到東門,準備先向東突圍,再往北去。

可惜李子通的運氣著實不好,東門外守軍的確不多,但李子通正好遇到了巡邏的來整。

眼看城中賊軍突圍,來整立刻率領巡邏隊伍,與楚軍激烈廝殺。

雙方激戰半個多時辰,不分勝負。雖然來整沒有擊敗對方,但也牢牢拖住了楚軍,不使其出擊。

過了沒多久,麥孟才副將錢傑也聞詢趕來,與來整夾擊李子通所部。

李子通數千人被擠在城門處和護城河兩側的位置,前後騰挪不得,於是大敗。楚軍傷亡慘重,光是溺死者就有十之六七。

李子通本人也是受驚落馬,幾乎被淹死。還是親兵冒死把他救起,用肩輿扛上,這才逃回城中。

這場失敗的突圍,最終意味著李子通打算的落空。

而且因為突圍,城中僅剩的一批精銳,也喪失殆盡。到了這個時候,李子通終於彈盡糧絕了。

這時謀士毛文深建議,不若向隋軍投降。

李子通左右思慮,可現在的局面,也沒有旁的辦法。李子通惜命,也不是個能死戰的主,於是最終同意。

次日一早,李子通開城向隋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