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揚和黃維烈兄弟二人在江都城外大刀闊斧地收攏軍隊的同時,江都城內的宇文化及兄弟,卻根本無暇顧及城外的事情。

這次兵變,本就是各種外因、內因相互糾合的結果,而最終卻使得宇文化及這個草包上了臺。然而天子雖死,但整個朝廷最根本的問題卻始終沒有解決。宇文化及僥倖成了朝廷新的領袖,卻根本無力解決整個江都小朝廷的困境。

而且因為黃氏兄弟在外,一路逼近江都,江都小朝廷的局勢更加嚴峻了。

自五月七日之後,整個江都小朝廷就圍繞返京之事開始了各種各樣的混鬥,彼此計劃、方案、路線是制定了一籮筐,但始終沒個頭緒。面對群臣,宇文化及根本沒有一錘定音的本事,甚至他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繁雜的朝政。

宇文化及本人每天像帝王一樣面朝南坐在堂中,有人奏事,他便默然無語,其實也是不知道該說什麼。等到下朝後,他才取出上報的啟、狀和唐奉義、牛方裕、薛世良、張愷等人商量著處理。

可這幾個人,就沒有一個靠譜的。唐奉義是個城門郎,張愷是個醫正,薛世良更是個吃閒飯的,這群人在一起,能商量個子醜寅卯來。

宇文化及手底下沒就沒什麼人才,能用的更少了。

唯一一個靠譜的封德彝,自當日他們弒君之後,也不太敢張揚了,多數時候都是一言不發。

除了宇文化及,管理內史門下的宇文智及亦是如此。

宇文智及雖然手段、心機皆是了得,但他也沒處理過政事,很是政務,他其實是一竅不通。雖然有封德彝等人佐助,但文武百官拖後腿的實在太多,朝廷政令、制度根本推行不下去。

沒什麼是天生的,即使有,也不在這二人身上。

宇文化及兄弟二人主政不過十多日,整個江都小朝廷就亂了套了。

除了整個造反集團無力維持江都小朝廷運轉,整個造反集團內部的鬥爭,也是愈演愈烈。

實在是宇文化及壓不住場子,包括司馬德戡、元禮、趙行樞這個造反的功臣,就對明省實貶的封賞憤憤不平。

尤其是司馬德戡幾次當場頂撞宇文化及,給他下不來臺。

內憂外患,江都小朝廷的崩亂一觸即發。

很快黃維揚攻破海陵,俘虜李子通,黃維烈聯合左天成、陳稜等人,收復杜伏威的訊息皆傳到江都。

還在相互傾軋的江都小朝廷大吃一驚,黃維揚、黃維烈二人是什麼人,那是大業天子的死忠,其接下來的動作不言而喻。二人集結了這麼大一股勢力,下一步江都怕是要直接陷入拉鋸戰中了。

宇文智及很清楚,讓這些士兵回家,他們願意死戰,但讓他們據守江都,跟黃維揚兄弟進行攻防戰,要不了多久這群人就得逃光了。

人心思歸,沒有人想把血再流在江都。

於是宇文智及慌了神,必須得走,趕緊走,在黃維揚大軍包圍江都之前,趕緊離開。

宇文化及沒啥主見,宇文智及的話比聖旨都好用。

於是江都內外,開始加快撤離的進度。

不過大傢伙爭了這麼久,現在雖然時間緊,也得有個意見。因此不少人又是言要走水路,經長江、漢水回京;又是要走陸路,從淮南直奔關中······

提這些的,大多都是擔心回東都會被絆住,死活不願意走運河到東都線,根本不考慮實際情況。